出走華大基因後,他靠 100 萬元起家,10 年打造了一家市值 200 億的公司

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 2021-06-19 02:14:4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179 bytes)

一波三折、飽受爭議地完成上市之後,諾禾致源仍然麵臨市場的考驗:其主打的基因科技服務,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市場門檻低、利潤薄的行業,這和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身份並不相符,它如何擺脫這一困境?

創業 10 年,李瑞強依然不太會 " 講故事 "。

濃眉、單眼皮、笑起來有點憨憨的,是李瑞強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在基因測序圈內,他卻是 " 風雲人物 "。

" 在基因測序領域,尤其是在生物信息學方麵,李瑞強稱得上是‘大牛’。" 方和資本創始合夥人張岱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 年 11 月,諾禾致源宣布完成 5 億元 B 輪融資,方和資本是投資方之一。

2011 年初,在中國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工作近 10 年後,李瑞強離職創辦了基因科技公司諾禾致源,成為 " 華創係 " 明星創業者之一。

但也有觀點認為,諾禾致源主打的基因科技服務,尤其是建庫測序平台服務屬於勞動密集型、市場門檻低、利潤薄的行業,諾禾致源也因此被戲稱為 " 生物科技界的富士康 "。

諾禾致源的上市之路亦頗為曲折:從 2016 年接受 IPO 輔導,到 2021 年登陸科創板,它花了近 5 年時間。由於一度被終止上市審查,以及 IPO 前夕公司第二大個人股東離職等問題,諾禾致源一時飽受輿論爭議。

對於爭議,李瑞強心裏感到憤懣,但他很少回應。比如談到 IPO,他說," 公司為上市花費的時間比較長,的確超過我們預期。這當中有我們自身的因素。但有些媒體說我們三次 IPO(前幾次失敗),哪有三次?當然,我也沒必要再去辯解這些事。"

在這位本科學物理的創業者看來,事實才是最好的證明。2021 年 4 月,諾禾致源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開盤價為 25 元。截至 6 月 18 日收盤,諾禾致源的股價已達 52.58 元,總市值超過 210 億元。

隻是,在諾禾致源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後,李瑞強有時也不得不妥協,試著對外去做一些澄清和解釋。

" 華創係 " 明星

2000 年,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圖譜宣布繪製完成,將生物學研究推向了高潮。兩年後,李瑞強從東南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專業畢業後,選擇跨行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華大基因。

李瑞強從華大基因生物信息研究部的普通程序員幹起,一路升任組長、主任,還主導成立了華大基因的科技服務部——華大科技,並擔任華大科技總裁與華大基因副總裁。

在此期間,李瑞強在基因科技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個人影響力。他先後參與或主持了水稻基因組圖、家蠶基因組圖、大熊貓基因組等多項基因組計劃。圍繞著這些研究成果,他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和《Nature》(《自然》)上發表了 18 篇科學論文。

關於李瑞強出走華大的原因,坊間有傳言稱是,李瑞強與其上司王俊(華大基因前 CEO)產生分歧。李瑞強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 華大的體係和方向比較多,我個人更傾向於專注一個方向。而且,當時也是一個合適的創業時間點 "。

從大環境來看,基因測序的成本在以超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在早期隻有一代測序技術之時,人類第一次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耗資 30 億美元。2008 年,美國基因測序巨頭 Illumina(因美納)宣布,它們通過二代測序(也稱高通量測序)技術,可把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至 20 萬美元。到 2010 年,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控製在 1 萬美元以內。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基因測序進入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李瑞強在創業伊始,就有了不少追隨者。廣為人知的是,蔣智、周廣宇、田仕林等一批華大基因前員工,都成為諾禾致源的早期成員。

"(李瑞強)發表的近 20 篇頂級科學論文,足以讓國內該領域的研究者肅然起敬。諾禾致源成立初期,在沒儀器、沒設備的情況下,大家完全是奔著和李瑞強一起做項目、打造高分文章去的。" 在一個社交平台上,有人這樣寫道。

這也是吳俊的心聲,他是諾禾致源的副總經理。吳俊告訴《中國企業家》,他讀研究生時,曾在華大基因短期實習過。2011 年 6 月,出於 " 對瑞強總的個人崇拜 ",他加入了剛創立 3 個月的諾禾致源。

此時,李瑞強已經帶著諾禾致源的創始團隊從華大基因總部所在地深圳北上北京,把公司總部設在了高校林立的學院路,旁邊就是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科院院等科研院所——這些單位是動植物測序的大客戶。

風險不是沒有。" 創業前,我總共也就攢了 80 多萬元,加上借的錢,湊夠 100 萬創業。創業之後,我一算賬,發現公司很危險 : 交三個月的房租,再壓三個月房租,幾十萬沒了。剩下的,也就夠給大家再發個三四個月的工資。如果不能迅速有營收,公司可能就經營不下去。" 李瑞強回憶。

慶幸的是,在創業資金用完之前,李瑞強陸續拿下了幾大科研項目,包括哈佛大學的人類精子單細胞測序,以及四川農業大學的藏豬基因組、中科院的金絲猴基因組、農科院的大豆泛基因組等研究項目。

" 科研市場本身就是有需求的,大家都希望通過新的技術做領先的研究。因此,我們好幾個項目都是碰到、溝通之後,很快就落地了 "。李瑞強記得,新公司落定不久,他去農科院聽一個學術講座,在會場結識了農科院作物科研所大豆項目研究團隊的成員。聊天中,李瑞強得知該團隊計劃研究大豆的泛基因組,需要科研服務支持。幾經洽談,雙方便達成了合作。

2012 年至 2014 年,與上述客戶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Science》和《Nature》後,諾禾致源得以在業界立足。

1000 萬美元的 " 豪賭 "

通常來說,一家基因科技服務公司拿到生物樣本(組織、血液、糞便等)後,最主要的工作流程是兩個:測序和分析。

前者是利用特定的測序設備和試劑,對樣本的基因組圖譜進行測序(即測定基因全序列);後者則是借助相關的數據分析軟件,對測序儀的下機原始數據進行分析,以發現基因與性狀的關係,用於後期的動植物育種研究、疾病診療相關研究、藥物開發研究等。

2014 年 2 月,諾禾致源宣布引進 HiSeq X Ten,成為該係統的全球首批用戶。來源:受訪者

基於過去的積累,一開始,李瑞強對諾禾致源的定位是,做一家生物信息分析公司。但最初的幾個項目做下來,他發現,在生物信息分析前麵的測序環節,存在質量和周期不可控的問題。諾禾致源必須把短板補起來:測序也要自己做。

要做測序業務,就意味著高投入——需要購買價格不菲的測序儀及配套試劑。

2014 年初,Illumina 推出工廠規模的測序係統 HiSeq X Ten,這一係統由 10 台超高通量測序儀 HiSeq X 組成。據稱,其單台測序儀有著高於當時主流測序儀十倍的數據產出效率,可實現當時業界最高的測序通量和最低的測序成本。Illumina 對這一係統給出的售價是 1000 萬美元。

第一時間得知消息後,李瑞強的想法是:" 買!" 但對於業務剛剛起步,且沒有外部資本介入的諾禾致源而言,1000 萬美元意味著絕大部分的現金流。

這堪稱為一場豪賭。賭輸了,可能前功盡棄。

為此,李瑞強召開了一個高管決策會議。吳俊記得,那個會議開了整整一下午。" 對於公司來說,購買 HiSeq X Ten 超高通量測序儀係統,是一個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李瑞強言辭激動,但幾乎沒有響應者。

" 首先,這一係統性能究竟如何,有待驗證。其次,它通量再大,企業使用成本再低,市場需求有那麽大嗎?" 吳俊透露,當時大家普遍擔憂風險很高。

在李瑞強看來,大方向是明確的:科學研究肯定會越做越多,臨床應用也會加速普及。因此,擁有先進的工具至關重要。

最終,出於對李瑞強的信任,大家還是同意了他的決定。

2014 年 2 月,諾禾致源宣布引進 HiSeq X Ten,成為該係統的全球首批用戶。而同批引入 HiSeq X Ten 的機構,隻有韓國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 Macrogen、美國的 Broad 研究所、澳大利亞的 Garvan 研究所等幾家。

這一決策,使得諾禾致源每年可完成 4 萬人全基因組測序的超高通量,成為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基因檢測中心。此外,李瑞強對媒體公布,2015 年諾禾致源在國內的科研服務收入達到 3.5 億元。

" 有了新的測序係統,我們一下子就和競爭對手拉開了差距,同時,在國際上也打開了知名度。" 吳俊說。

質疑與爭議

諾禾致源漸入佳境之時,陸續吸引了一些投資人的目光。

在 2009 年前後,張岱結識了李瑞強。那時,張岱剛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開始做醫療投資。李瑞強創業後,張岱一直對其保持關注。2016 年初,辭任 IDG 資本副總裁後,張岱創立了方和資本。不久,在他的主導下,方和資本參與了諾禾致源的 B 輪融資。

" 我們投資諾禾致源,並不完全是從基因測序的維度來看的。很多人認為諾禾致源是下一個華大或者貝瑞(原華大醫學負責人高揚於 2010 年創立的基因測序公司),但我們認為,諾禾致源將是生命科學領域的藥明康德,即生命科學領域全球最大的服務機構。" 在張岱看來,諾禾致源的市場價值遠高於 " 基因測序這一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 "。

但外界對諾禾致源的商業模式一直頗有非議。

根據招股書,諾禾致源的主營業務分為三大板塊:生命科學基礎科研服務、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測序平台服務。2018 年至 2020 年,諾禾致源的營收分別約為 10.53 億元、15.35 億元和 14.88 億元。同期,諾禾致源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分別為 42.89%、39.15% 和 35.11%,且低於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同行。

一家基因測序公司的副總經理向《中國企業家》直言,諾禾致源缺乏創新性," 無非是買一大堆進口設備和試劑,幫下遊企業做代工生產而已。"

另一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副總裁也向《中國企業家》指出,諾禾致源沒有構建足夠高的商業壁壘。" 它的服務定價權仍掌握在上遊企業手裏,下遊客戶主要是科研機構,結款周期又很長,還要麵臨一些地方公共平台的無序競爭。"

在基因測序行業,Illumina 和 Thermo Fisher(賽默飛世爾)是全球主要的測序儀廠商,掌握核心技術並擁有大量市場份額。其中,Illumina 是測序儀生產的絕對寡頭。

這意味著,基因測序產業鏈的中遊企業,會對上遊測試儀、試劑耗材生產商有較大依賴,甚至會被 " 卡脖子 "。早年,華大基因就曾遭遇這一境況:Illumina 停止向華大基因出售新的測序儀、抬高試劑售價以及中斷設備維修服務。為此,華大基因收購了曾與 Illumina 公司實力最接近的競爭對手 CG 公司,並在此基礎上孵化出可量產臨床級測序儀的華大智造。

招股書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諾禾致源對 Illumina 的采購額占其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超過了 50%。

" 諾禾致源不擔心被卡脖子嗎?"《中國企業家》問李瑞強,他沒有直接回答,隻是稱," 華大基因在當時選擇走測序儀國產化路線,是正確的選擇。但今天諾禾致源麵臨的商業環境已經不一樣了。國內外有著相似技術的上遊廠商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一家公司不用什麽都做了,肯定要專注在一些環節。"

對於中遊企業利潤薄的問題,李瑞強表示,上遊廠商掌握核心技術,可能在某個階段的利潤很高,但被新技術顛覆的風險同樣很高。" 就像二代測序技術出現後,一代測序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而且,上遊再賺錢,也不是我們所擅長的。"

李瑞強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設想是," 往下遊更多應用層麵走,而不是往上遊走 "。就在 2018 年 8 月,諾禾致源的腫瘤 NGS 多基因檢測試劑盒,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

事實上,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很早就在提供科研服務的同時,積極發展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等利潤更高的臨床醫學檢測服務。

諾禾致源也在試圖改變人們對中遊服務企業 " 勞動密集型、市場門檻低 " 的印象。2020 年 3 月,諾禾致源宣布麵向全球推出高通量測序領域首個多產品並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 Falcon,據稱可創造更快速的交付周期和更穩定的交付質量。

IPO 長跑

李瑞強考慮公司 IPO 事宜,是在宣布 B 輪融資完成之前。2016 年 7 月,諾禾致源簽署了《A 股上市輔導協議》,輔導機構是招商證券。

" 回過頭想,我們當時申報 IPO 還是遲了一些。" 李瑞強說,諾禾致源在沒有外部融資的情況下,業務經營保持良性發展。如果更早申報上市,能更快完善公司的治理體係和公眾形象,以及對接資本市場的資源。

兩年多後,諾禾致源完成 A 股上市輔導,但輔導機構換成了中信證券。當年 12 月 14 日,諾禾致源向證監會遞交了創業板招股書。

當外界再次看到諾禾致源的上市進展時,已是 2019 年 11 月。諾禾致源更新了招股書,上市發審會時間是 2019 年 11 月 28 日。然而,上會前夜,證監會宣布,鑒於諾禾致源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取消了第二天的審核會議。又經過了三個月等待,諾禾致源的上市申請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終止審查。

對於諾禾致源未能成功上會的原因,外界認為,與該公司高管私設企業,存在同業競爭與利益輸送有關。

招股書顯示,諾禾致源的前十大股東中,隻有四位個人股東:李瑞強、蔣智、樊世彬、莫淑珍。除李瑞強外,其餘三人均受到關注。

蔣智是諾禾致源第二大個人股東,持有諾禾致源此次 IPO 發行前的 4.37% 股份。她曾是華大基因的產品總監,2011 年與李瑞強聯合創立諾禾致源後,擔任諾禾致源的董事兼副總經理,任期至 2019 年 7 月。但在諾禾致源衝刺 IPO 之際,任期尚未結束的蔣智辭職了。

2018 年 12 月,蔣智宣布全職加入金匙基因並出任 CEO。金匙基因成立於 2017 年。2019 年,金匙基因的法人變更為蔣智。金匙基因是一家以高通量測序為主要技術手段,以病原微生物診斷為主營業務的公司。2019 年初和 2019 年 11 月,該公司先後宣布完成了兩輪融資。

對於合夥人是否私設企業的問題,李瑞強稱," 我們沒法推斷人心,隻能看事實。" 而兩家公司是否存在同業競爭,他認為,從大行業來看,他們的確都在做基因測序,但金匙基因走的是病原檢測這一差異化路線。

據李瑞強透露,諾禾致源未能成功上會,更多原因在於發審會對樊世彬和莫淑珍的關注。

諾禾致源此次 IPO 發行前,樊世彬、莫淑珍均持有該公司 1.18% 的股份。他們與諾禾致源並無業務交集,亦未在公司中擔任過任何職務。2016 年,李瑞強卻多次轉讓股份給他們。諾禾致源在招股書中解釋稱,此舉是 " 基於樊世彬、莫淑珍入股意向達成時間較早,對李瑞強個人事業發展曾給予幫助等因素綜合考慮。"

" 但到發審會前一天晚上,發審委委員們提出,還想了解樊世彬和莫淑珍的更多信息,並讓我們補充這兩位股東的個人所有銀行流水,便暫時取消了第二天的會議。" 李瑞強透露。

在之後的股東會上,大家討論的結果是,樊世彬和莫淑珍退出。而且,實行注冊製的科創板已於 2019 年 6 月開板,諾禾致源不如就此撤回創業板上市申請,轉向科創板。

2020 年 4 月,樊世彬和莫淑珍將各自持有的諾禾致源股份轉讓給了招銀國際旗下基金。同時,因為老股東國投創新的基金到期,諾禾致源在沒有增加新股的前提下,引入了紅杉資本等基金。至此,諾禾致源的前十大股東中,除了李瑞強和蔣智外,均為機構股東。

2020 年 6 月,諾禾致源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又過了近一年後,諾禾致源終於如願上市。

上市敲鍾前不久,在創立 10 周年紀念日時,諾禾致源總部舉辦了一個小型慶典。當天,李瑞強仍在外出差,沒能到場。他在視頻裏向員工們表達了感謝,言語裏是一如既往的波瀾不驚。

但市場對諾禾致源的考驗依然存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