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台積電的人:少數去了美國日本韓國,大多來了大陸

來源: 燃次元 2021-06-05 03:01: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840 bytes)

 

去大陸,還是去美國?對於不少台積電的員工來說,這是一個問題。

4 月 22 日,台積電召開臨時董事會決議,核準 28.87 億美元擴充台積電(南京)28nm 產能的計劃,新產能預計 2022 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023 年達到月產 4 萬片的產能規模。

在 3 月份,有台灣媒體爆料稱,台積電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共計 6 個 5nm 廠。在 2020 年 5 月,台積電曾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斥資 120 億美元建設一座芯片廠。預計 2021 年起施工建設,2024 年建成投產,月產能為 2 萬片晶圓。

一位直接了解此事的知情人士稱,擴建決定是應美國要求做出的。目前,台積電正通過 12 項措施,為亞利桑那廠招募人才,其中包括員工能拿綠卡,薪資翻倍等。

" 想去美國的人不太多。" 一位接近台積電的人士說,近年來,美國的諸多做法,都讓人感到失望,比如,逆全球化,禁止台積電供應芯片給華為;對疫情的防控不力;在台灣需要疫苗的時候,也沒有及時伸出援手,等等。

這位人士稱,相對而言,想去大陸的人更多一些。不少人甚至願意因此離開台積電。

據台北招聘公司 H&L Management Consultants 估計,2018 年以來已有 300 餘名台灣高級工程師前往大陸芯片製造企業謀職。事實上,前往大陸的人數要多得多,據台媒報道,近年來,大陸加強半導體產業投入後,從台灣引進半導體人才已經超過 3000 人。

大陸對半導體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顯示, 2020 年,大陸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量達 72 萬人,而現有人才存量隻有 40 萬,缺口達到了 32 萬。而在這其中,從事半導體設計、研發、企業管理的領軍人才,更受大陸企業歡迎。

" 台積電的人,是最受歡迎的。" 業內人士汪明介紹,台積電由張忠謀創立於 1987 年,在芯片製造行業中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2020 年市值達 6000 億美元。三星排名第二,中芯國際是排名最靠前的大陸企業。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集邦谘詢統計顯示,預計 2021 第一季度,台積電市場份額為 56%,收入達 129.1 億美元。而三星的代工業務在 2021 年 1 月至 3 月期間的市場份額估計為 18%,收入為 40.5 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全球幾乎一半以上的芯片由台積電生產。

事實上,想挖台積電員工的公司很多,除了大陸之外,還有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

" 以前大家更願意去美國,其次是日本、韓國,最後才是大陸,不過,近兩年,情況倒過來了。" 台積電員工斐斐介紹,由於島內經濟近年來的連續低迷,不少行業的薪資連續 10 年沒有明顯增長," 台積電曾經的薪資非常高,但現在跟大陸企業比,也沒有競爭優勢了。"

斐斐說,大陸挖人不惜重金,她一個同事就這樣離開了台積電," 大陸雇主每年為他 5 歲的小孩提供 6 萬元人民幣的入學補貼,而且他的薪水是此前在台積電掙的兩倍多,為什麽不去?" 還有不少台灣工程師坦言,在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台灣幹十年掙的錢。

在 2019 年武漢弘芯成立時,它就委托第三方公司去挖台積電的員工。根據 36 氪報道,從台灣等地幫弘芯湊齊 100 名資深技術人員,級別越高,弘芯支付的傭金更多。當時弘芯開出的傭金條件是,如果能挖到蔣尚義,就給 100 萬元,找到副(廠長級別)的就給 50 萬元。

不過,離開台積電,既意味著更高的薪資和新的人生際遇,但也是一場大冒險。首先,大陸並非淨土,來到這裏,除了能得到數倍於以往的薪水,超規格的禮遇,還有可能遇到騙局,比如在武漢弘芯的經曆。

其次,台積電也不是那麽好離開的。越高級的人才,競業協議等約束條件就越大。

最後,台灣當局也在橫加阻攔。日前,為防止所謂台灣重要技術人才流向大陸,台灣當局發函給相關人才招聘機構,要求立即下架所有涉及大陸工作的招聘信息,也不得協助任何大陸企業在台招募人才前往大陸就業,違反規定者最多將被處以 500 萬新台幣(約合 116 萬元人民幣)的罰金,並特別指出:如果涉及幫助 " 集成電路 " 半導體 " 或 "IC" 等台灣關鍵產業從業者到大陸就業,將加重裁罰。

台積電的人,成了香餑餑

1996 年,台灣知名半導體領軍人張汝京來到大陸,創辦中芯國際,帶來了一批台積電的人。很多年後,台積電高管梁孟鬆、蔣尚義等人,才先後來到大陸。

2010 年前後,有 3 名台積電離職員工飛臨上海,他們以編外人員身份在某公司工作,他們非常低調,他們形容自己當了兩年 " 小三 ",原因是一些幹部級的骨幹都和原公司簽有 " 競業條款 ",明文約定在離職後兩年內不得在同行就業,變成競爭對手,一般雙方都睜隻眼閉隻眼,不要太過分就不會嚴格追究。

一位台商朋友去看他們時,他們也絕口不提台積電往事," 隻能明著嚴格遵守不受聘同行,暗地已經接活幹了。" 台商朋友說。而且其中有兩個人在上海買房落戶了,他們的家人也到了這裏。

一旦離開台灣半導體行業到大陸任職,這些職業經曆,會讓一些人可能很難再返回台灣從事更機密與高級的工作,他們最終會落戶在上海或者其他城市。

台積電的人大量進入大陸,是從 2019 年開始的。當時,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芯片成了美國對中國卡脖子的手段。為此,中國決心大力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有段時間,衡量一家芯片製造創業公司有沒有發展前景,資本決定投資與否,往往跟其有無台積電高層管理者與工程師數量多寡有重要關聯。他們是吸引 " 資本青睞 " 所需要的好故事主角,但泡沫也由此產生。

一位台積電南京工廠的人告訴燃財經,同行公司十分看重這裏的離職員工,很多大陸籍員工都幹不夠 5 年,還沒升上去,就會離開,因為同行公司開出了數倍的薪資,這導致 " 大陸籍員工任職高層的隻有個位數。"

不過,並非所有的台積電離職員工,都有更好的發展。也有不少踩了坑,最典型的就是遭遇武漢弘芯。

在 2019 年前後,前後有超過 50 位台積電離職員工入職武漢弘芯,他們一開始充滿幹勁兒,雄心勃勃,大部分人的薪資是原來台積電年薪加獎金的 2-2.5 倍。根據 36 氪報道,工程師團隊中,300 萬元、500 萬元(年薪)的一大堆。並且,台積電名將蔣尚義也加入了,據說,僅中介公司說服蔣尚義傭金就花了 100 萬元。

這是令人難以拒絕的邀約。根據媒體報道,2019 年,台積電全體 5 萬名員工總體薪酬平均數約為 45.2 萬元人民幣,中位數約 37.3 萬元。2021 年,台積電全體員工全麵調薪 20%,2021 年的台積電員工平均薪資可能超過 50 萬元。但與武漢弘芯相比,依然想去甚遠。

另外,根據 36 氪消息,蔣尚義之所以同意加盟,重要原因則是在國內半導體遭遇斷供後,誰能搶先一步突破技術封鎖,意味著名留青史。蔣尚義很想在這輩子留個名。

在台灣半導體界,隻能有一個台積電和張忠謀,但在廣闊的中國大陸市場,則可以誕生數個台積電。數據顯示,在 2020 年,中國大陸進口的集成電路規模為 3490.80 億美元(約為 2.2 萬億人民幣),比同期石油都多。

可惜的是,這家號稱投資千億、有著強大 " 背景 " 支撐的公司,很快就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困境。2021 年 2 月,武漢弘芯對員工下達離職令,要求全體員工於 2021 年 2 月 28 日下班前提出離職申請,並於 3 月 5 日下班前完成離職手續。

" 從台積電來(武漢弘芯)的員工,有的回台灣的芯片公司,去中芯國際的也有,還有去武漢本地的一家芯片公司,叫世紀長存的。" 一位知情人士說。

武漢弘芯 " 暴雷 " 這顆石子投入湖中所造成的漣漪還在發酵,根據燃財經從多方麵獲悉的消息,因為芯片圈子本身就小,口耳相傳,也因為台灣疫情發酵,從 2021 年開始,兩岸芯片行業人才往來基本斷絕,雖然一部分台灣芯片行業人才仍對位於上海的中芯國際等抱有極大興趣,但對一些地方城市的創業芯片公司則興趣大減。

離開台積電的原因

如果說互聯網公司的 996,已經讓大家難以接受,那麽,台積電的 " 夜鷹計劃 ",就更是誇張了。

" 夜鷹計劃 " 是張忠謀在 2014 年提出來的一個攻關措施,要求工程師以 24 小時三班製輪班方式,不間斷研發,以加速 10nm 製程的量產。盡管台積電為加入 " 夜鷹部隊 " 的員工提供了底薪加 30%、分紅加 50%的豐厚獎勵,但這種做法,對工程師的耗損很大,當時網絡上針對台積電的 " 夜鷹計劃 " 還流行著一句話:" 十萬青年十萬肝、GG(台積電)輪班救台灣 "。

" 夜鷹計劃 " 因為太過於壓榨員工,後來就被廢止。但台積電的工作壓力大,是出了名的。斐斐說," 沒有在台積電過夜的人,都不算是真正的台積電人。"

彭建文曾在 2001-2011 年任職台積電營運效率部主管,他撰文回憶說,做生產工程師的時候,工作時間 7 點到 22 點。當天生產指標沒完成的話,一定要完成足夠數量才能離開。淩晨三四點如果生產線出問題,他們還要趕回辦公室。

他說,張忠謀早期管理態度強硬(接受不了就請離開)。後來因為人才招聘困難,公司管理文化才柔和下來,台積電適合有野心、好競爭的人,不適合 " 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區分清楚 " 的人。

這種管理文化對於想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樂土,但對於一些希望平衡家庭與事業,希望解放更多時間用來休閑,打高爾夫的中年中層管理者而言,就是地獄。因為,他們已經過了打拚的年齡,但這台龐大機器在以更快的速度運轉。

公司實行 " 長官評價製 ",員工稱高層領導為 " 長官 ",薪酬體係嚴格保密,禁止私底下討論,一日三餐在廠房內解決。

就算它的員工結束一天工作離開公司,和朋友聚餐也很少會聊公司業務。" 他們閉口不言任何公司的事情,哪怕是喝酒之後。" 一位熟悉台積電的台商說。

在台積電南京廠,高層領導隻有個位數來自中國大陸,大部分是由中國台灣總部派遣。" 我在這裏工作 1 年多了,給人的感覺是卷,無時無刻不在競爭,壓力很大。" 一位在台積電南京廠工作 1 年多的員工評價說。

根據外界總結與燃財經了解到的消息,台積電的管理台積電管理封閉,嚴格,強控製。斐斐說,上班期間,員工是與世隔絕的,不能用手機,也不能上外網," 很多人會覺得,上班跟坐牢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的分工非常細," 每個人就是一個螺絲釘,如果不想辦法調換部門,或者自學東西,離開台積電後,就幾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斐斐說,台積電並不喜歡員工調崗,一般來說,調過崗的員工,會上黑名單,升遷都會受影響,因為公司會認為,你不肯安心做好本職工作。

不少工程師離職前,都會申請調崗,以便掌握更多的技能。據說,這已經成為台積電內部判斷一個人是否要離職的征兆。

台積電宣稱,自己的員工離職率一直低於 5%,但如果按照 5 萬名員工的基數算,這個絕對數量也不算少。

離職後可能被 " 追殺 "

為了減少核心員工離職帶來的影響,台積電實行嚴格的競業協議。

競業協議是任何行業都存在的現象,它對公司骨幹幹部與技術人員就業與創業進行了一定範圍限製,台積電一般競業期間是兩年。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幹部級的骨幹都和原公司簽有 " 競業條款 ",明文約定在離職後兩年內不得在同行就業,變成競爭對手,一般雙方都睜隻眼閉隻眼,不要太過分就不會嚴格追究。

但為了維持先進地位。台積電會用法律以及其他手段," 追殺 " 任何可能威脅它自身的離職員工。比如中芯國際聯席 CEO 梁孟鬆,都曾遭遇過台積電的凶猛 " 追殺 "。

1992 年,梁孟鬆進入台積電,擔任資深研發處長,是台積電近 500 項專利發明人。2011 年,他正式加入三星電子公司。台積電以梁孟鬆涉嫌泄漏營業秘密為由,提起訴訟。在 2015 年 1 月,法院判決梁孟鬆於 2015 年結束前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提供三星服務。隨後,梁孟鬆離開三星,加入中芯國際。

就連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也受到波及,他本身並不是台積電的員工,但他手下有不少員工來自台積電。

2000 年,張汝京成立中芯國際,並在 2020 年在科創板上市。期間,台積電曾兩次發起對中芯國際以及張汝京的訴訟。2005 年 1 月,雙方達成庭外和解,根據和解協議,中芯國際賠償台積電 1.75 億美元。2006 年 8 月,台積電再次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為由,將其告上法庭,指責中芯國際在最新的 0.13 微米工藝中使用了台積電技術。

2009 年 11 月 3 日,加州法院判決中芯國際敗訴,中芯國際尋求和台積電的和解。11 月 10 日,中芯國際公告了與台積電的和解方案,包括向台積電支付 2 億美元現金和 10% 的中芯國際股份。緊隨其後又公告了張汝京因 " 個人原因 " 辭去執行董事、總裁、CEO 等職務。

" 我們的工程師犯了錯,我不知道。一查,真的做了不該做的,那還有什麽好打的?就和解,和解的條件是要我離開。" 張汝京在接受澎湃新聞時說。

雖然,使用台積電員工,會有不少風險,但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芯片產業產生了旺盛的人才需求,這是更迫切的問題。

在 2020 年,中國大陸大概有 1400 億元投入半導體行業,是 2019 年的 4 倍,有 32 家半導體企業闖入二級市場,科創板半導體市值占據總市值的 30%。在 2020 年 8 月一場清科舉辦的投資會上,一位投資人說,5 年前,市場上投半導體的 GP 一隻手就可以數得過來,現在好像沒有 GP 不投半導體。

一位台灣產業界的人說,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大陸發展,一方麵,語言與文化交流無障礙,另一方麵,大陸官方對台胞很友好。在芯片產業的設計、製造與封測等環節中,目前,大陸的製造是最薄弱的一環,而台積電恰好在這方麵是最強的,這也是台積電員工不斷被挖的原因。

目前,台積電在中國台灣、大陸以及美國擁有 14 座晶圓代工廠,員工總數超過 5 萬名。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已經進展到了 3 納米,但大陸做到做好的企業則是中芯國際,最先進製程為 14 納米。

引進人才,是一條通行之路。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三星在半導體行業的崛起除了時代與地緣政治的便利之外,對美日行業人才的挖牆腳也十分重要。他們聘請大量日本半導體工程師利用周末到韓國幹私活,傳授技術。1980 年代,三星電子聘請在美國半導體公司工作過的韓國人,他們的工資比總裁還要高 4-5 倍。台積電的興起也如此,不僅從日本,還從美國矽穀,挖來了眾多人才。

如今,大陸也要走這條路了," 大陸近兩年出台的一係列有利於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對台灣相應產業人才極具吸引力,兩岸間這一產業內部的人才流動,在我看來,也是正常態的。" 北京台協會常務副會長徐濤接受人民政協報采訪時說,隻有通過培植好行業人才的成長土壤、創設好人才發展空間、有力提升行業薪酬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聯發科等台灣企業近期就向當局呼籲 " 開放政策工具 ",例如針對半導體研發人員,取消分紅費用化,讓公司可以用分紅配股,留住珍貴的人才," 否則腦力被買完,半導體業也沒了競爭力。"

如果說,人才流失,是台積電等企業頭疼的問題,那麽,引進了人才之後,如何用好他們,並帶來半導體產業的提升,就是大陸方麵要頭疼的事情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