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潤醫美業揭秘:上遊“躺賺” 中下遊“吃土”

來源: 證券日報 2021-06-02 21:35:0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739 bytes)

“近段時間醫美行業並購很火熱,收購方背後多是上市公司或大型投資機構,給出的溢價也很高。”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美機構分會副會長田亞華日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並購熱會催生泡沫,但對於市場分散且缺乏品牌影響力的醫美機構來說,是一種積極現象。

資本對醫美市場前景預期的樂觀,也讓A股接連不斷刮起“醫美風”。今年多家上市公司紛紛開啟了轉型醫美之路,甚至有業內人士感歎“沾上醫美身價就漲”,全然不顧醫美產業鏈到底哪裏“美”。

醫美業上遊:

輕鬆瓜分市場利潤

在A股市場,同花順醫美概念指數從今年初的低位949,上漲到本周的1743,創出年內新高,漲幅超過83%。而即便6月2日醫美概念板塊整體下挫,上述指數周跌幅不過0.43%。且縱觀整個醫美概念板塊,今年以來市場表現頗為亮眼,如昊海生科、愛美客(300896.SZ)、華熙生物三家,截至6月2日年內累計漲幅分別達到96%、71%、62%。

一個行業的爆發,往往源於生態鏈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艾媒谘詢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輕醫美用戶數達到1520萬人,並以複合增長率超過50%的速度持續增加。醫美服務已從“輕奢品”轉向“快消品”,醫美消費從“小眾消費”走向了“大眾消費”。

信達證券研報分析,醫美上遊生產廠商產品入市具備嚴格流程,擁有產業鏈25%-30%產值,競爭格局及盈利水平好於其他環節;醫美機構擁有定價自主權,占據產業鏈60%左右產值,但因高昂獲客成本及運營成本,盈利模型跑通前,連鎖化率難以提升,格局分散。整體而言,上遊廠商在整個產業鏈最占優,未來監管加嚴有助於產業鏈健康發展,利好廠商及機構格局優化。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國家對藥品以及醫療設備采取資質管控措施來看,能取得醫美上遊原材料和產品、器械領域經營資質的合規企業是相對少數,因此這類企業處於行業的主導地位,分得市場最豐厚的利潤蛋糕。

張翠霞認為,“目前市場炒作醫美概念已經十分明顯,部分公司的估值高企,投資者應該謹慎。近期醫美板塊也呈現衝高回落態勢,因為很多公司的價值已經被充分甚至過度發掘。另外在醫美設備端,雖然國內起步較晚,但中國的部分醫療企業像複星國際、華東醫藥(000963.SZ)等,正在通過自主研發以及參股、並購等形式,進軍醫美設備市場,這部分市場還未被市場充分認知。”

田亞華也表示,醫美行業上遊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正在被動搖,一些外資為主的醫美設備製造企業正被國內企業追趕並超越,原材料和產品供應的企業也在增多。由於醫美行業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新興產業,不斷出現新的技術和療法,因此,創新能力才是這類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以玻尿酸為例,雖然作為軟組織填充劑或用於補水嫩膚,其在醫美中的應用已十分成熟,但在伊美爾健翔醫院主診醫師劉小峰看來,“玻尿酸還有韌帶支撐應用場景,通過對韌帶根部注射玻尿酸,實現麵部立體輪廓塑形,這要求玻尿酸要有強提升力、不位移。”

醫美業中遊:

“最吃土”也最被資本青睞

醫美機構作為產業鏈中遊,是支撐整個醫美產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被資本青睞的對象,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收購醫美機構,股價也得到市場的追捧。

一位醫美從業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醫美機構在整個醫美產業鏈中可以用“最吃土”來形容。表麵上醫美機構有極高的利潤率,但其中三分之一要分給上遊原料端,三分之一要分給下遊渠道方,自己的利潤還要分給知名醫師防止對方“單飛”,一旦發生醫療風險,醫美機構往往要獨自承擔。

合君谘詢合夥人、連鎖谘詢負責人文誌宏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醫美機構近年的發展並不順利,盈利企業也是少數,但醫美機構連鎖化經營的可複製性,頗受資本歡迎,因此很多投資機構包括上市公司都會跨界進入這一領域,促進了行業集中度提升。

文誌宏說:“醫美上遊有較強技術壁壘,往往被行業巨頭掌控,而醫美機構目前來看經營能力較弱的原因,一方麵是品牌影響力差,這造成獲客成本高,另一方麵是實力不強,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因此當投資機構進入後,能夠加快對這個行業的整合,形成更大的規模優勢、品牌商的優勢和運營管理的優勢”。

智研谘詢數據顯示,中國醫美相關企業注冊量已經從2014年的2384家增長至2020年的8007家,醫療美容項目也從最初的雙眼皮手術,逐步擴展到隆鼻、麵廓整形、隆胸、吸脂、自體脂肪麵部填充等。除了美容外科手術,醫美也延伸到了非手術方麵,包括美容皮膚科、美容中醫科、美容牙科、植發等,各種項目越來越普及,價格也越來越親民。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市場關注醫美板塊的邏輯主要是市場成長空間巨大和利潤高。醫美機構作為醫美實施的主體組織,擁有自主的定價權和規模擴張潛力,因此會被資本普遍看好。

龔濤說:“但也不能忽視醫美並購的‘水分’,要關注並購標的是否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或核心技術團隊,市場份額有多少。相比手術方麵的醫美機構存在較高的醫療事故風險,非手術方麵的醫美機構經營風險更低,可複製性更強”。

醫美業下遊:

獲客渠道成本上升

由於醫美機構分散化特點,使得定價權有逐步向下遊轉移到醫美渠道方的趨勢,這也導致醫美機構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過去醫美渠道以專業的運營推廣人員、頭發和美甲等渠道引流等為主,現如今隨著私域流量的興起,醫美的渠道成本和影響力都在上升。

據Mob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醫美APP用戶中,95後逐漸扛起主力大旗,以29.2%比例占據最多用戶群。超七成95後醫美用戶是通過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分享類APP接觸醫美,超六成的用戶被身邊朋友“種草”醫美。

醫美項目的“種草”已經成為一種跨越性別、年齡和階層的新營銷方式,利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新聞,醫美項目的推薦廣告就能送到消費者手中。醫美整形網站和手機APP,正在成為主流的醫美推廣渠道。

然而這些互聯網醫美公司反而在資本熱潮中遭遇冷流,不僅缺乏國內資本的關注,使美美咖、花漾醫美等APP陸續陷入兌付和倒閉危機,一些海外上市的在線醫美平台,年內股票最大跌幅則已超過50%。

田亞華表示,這不是一兩家互聯網醫美企業麵臨的問題,而是整個醫美下遊渠道的積重難返。為了獲得新客,這些渠道方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吸引消費者,背後往往存在代運營、代寫代刷的團隊造假問題,這種刷量、整形案例造假、代寫代發等行為,導致醫美渠道的收入長期難以“洗白”。

“互聯網雖然給醫美渠道帶來一定的內容模式創新,但並未改變整個行業的畸形發展。醫美作為一種高度定製化服務,僅靠互聯網是無法實現充分的信息獲取,它需要完整的線上、線下服務體驗,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醫美,了解自己對於美的需求,目前來看在線醫美平台還無法提供此類服務。”田亞華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