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人多花、經紀人難賺,二手房中介費是高還是低?

“中介費為什麽這麽貴?”銀行賬戶被劃走10多萬元後,宋慈忍不住抱怨。

2020年3月,北漂近10年的宋慈下定決心購房,她買下了位於北京回龍觀地區一套總價400多萬元的兩居室。現實中,宋慈一直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地鐵公交出行是常態,偶爾打車也多坐拚車,買水果隻去拚多多。

元旦後,北京樓市回暖,結束三年陰跌。交易天平向賣方市場傾斜後,賣家跳單臨時漲價開始出現,宋慈通過鏈家入手的這套房源,也遭遇了房主臨時漲價10萬元。

首付200餘萬元,她和老公用盡所有力氣,最後找親友借了五六十萬元才勉強湊齊。然而,這並不是全部支出,按照鏈家2.7%的收費標準,作為買方的宋慈,購房成本上多出了一筆10多萬元的中介費。

宋慈隻是千萬個吐槽中介費的購房人之一,尤其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按照2%-3%的中介費,一套總價六七百萬元以上的房屋,中介費甚至高達幾十萬元,這幾乎趕得上四五線城市一套房子的首付款。

客戶抱怨收費高,然而在現實中,房產經紀人也不滿意,他們很難賺到錢、流失率頗高。貝殼研究院針對21萬經紀人的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四成經紀人年收入不足5萬元、從業時間不超過一年。

事實上,相較於美國、日本等成熟房地產市場5%-6%左右的中介費,國內普遍2%-3%的費率並非高不可攀。與此同時,中介公司身陷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彼此惡性競爭下,費率打折普遍存在。

受製於價格管控、市場競爭、輿論壓力等諸多因素,目前,二手房中介費率並無繼續上漲的空間,而一旦下降,專業服務以及安全交易麵臨風險,倒房子、吃差價等亂象叢生的黑中介時代,恐將卷土重來。

大小中介,各有活法

中介費率標準正式走入市場化始於2014年。

當年6月,發改委、住建部下發通知,決定放開政府指導價管理的房地產谘詢服務收費標準,改為實行市場調節價,收費標準由委托和受托雙方,依據服務內容、服務成本、服務質量和市場供求狀況協商確定。此舉改變了1995年官方規定的0.5%-2.5%的硬性收費標準。

從那至今,房屋中介費率呈現平緩上升勢頭。

根據平安證券研報數據,2014-2019年,國內地產經紀平均傭金率從2%升至2.4%,其中二手房從2.1%升至2.5%、新房從1.9%升至2.3%;目前各地傭金率呈現分化,區間分布在1%-4%,多數城市為2%-3%。

“從北京市場份額來看,鏈家占比42%、我愛我家占比12%、麥田占比9%,三家合計超過六成。2008年之後格局基本穩定,所以大家定價差不多。”我愛我家前副總、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對作者表示,目前,上述規模經紀公司收費標準普遍在2.7%左右,但鏈家的折扣相較更低。

一位鄭州資深房產經紀人告訴作者,盡管貝殼平台規定3%的中介費,但限於專業度不足和市場交易慣性,門店往往隻能收到2%,最低能打到85折,再低的話平台則無法網簽,近些年費率相對穩定。

“實際上,費率超過3%的城市和公司非常少,定價權最大影響者就是當地的頭部經紀公司。” 一位地產行業資深分析師對作者表示,例如山東菏澤市場,買方隻需交納0.5%的交易保障服務費,而由賣家來承擔2%的中介費,“當地最大地頭蛇的市占率高達六七成,所以他說了算”。

細分來看,中介費通常由居間代理費+代辦服務費兩部分構成。前者包括提供房屋信息、實地看房、斡旋成交;後者則為交易延伸服務,包括擔保解押、銀行按揭、繳稅過戶登記等服務。

以最大直營經紀品牌鏈家為例,北京市場中介費包括居間代理費為2.2%+代辦服務費(名為交易保障服務費)為0.5%,全部由買家支付;深圳市場則是3%的居間代理費(買家2%+賣家1%),代辦服務費僅收取按揭貸款環節,每單商貸、公積金貸款和全款分別收取4000元、5000元和500元。

一二線城市的品牌規模中介相對規範,收費標準也基本明碼標價,而在更廣袤的下沉市場中,大批中小中介則依然在憑借“潛規則”頑強生存。二手房交易流程的複雜、非標、低頻特性,決定了多數買賣雙方對於中介費包含內容不甚了解,這也給了中小中介生存空間,其間招術暗藏玄機。

一位熟悉長春市場的經紀人告訴作者,貝殼平台一般收1.7%-2%,其他小中介隻收1%的中介費,“看似很低,但其後續還要收千四的評估費、千三的銀行貸款代辦,如果涉及到做高房屋評估費,還得另外收千四,合計加一起,最後和貝殼沒什麽區別”。

“該賺的錢都得賺到。說到根上,無論大小中介,沒有足夠的費率支撐,都難以支撐下去。”上述經紀人對作者感歎,現在當地市場靠倒房賺錢的中介依然很多,比如遇到價格低的房子,中介自己直接先交定金買下來,暫不更名,然後倒騰賣給下家,賺取中間差價。

單靠二手房並不賺錢

實際上,倒房賺差價、銀行貸款返點等行業亂象逐漸規範之後,傭金分成已經成為了目前大部分門店老板和經紀人唯一的“財源”,但是,單靠這些,他們卻很難再賺到錢。

“鄭州市場二手房每月成交約為6000套,貝殼平台成交約為3500套,按照1200家門店計算,每家隻有2-3套成交,單靠二手房並不賺錢。”一位鄭東新區德佑門店老板告訴作者。

該門店老板分析表示,當地典型門店全年業績占比中,新房、二手房、租賃分別占比45%、35%、15%,全年淨利潤達到60-100萬元的門店僅占兩成,40萬元淨利潤的門店也占到兩成,“剩下六成門店都不怎麽賺錢,尤其是在過去三年鄭州房產市場價格陰跌的背景下”。

一位長春市貝殼加盟門店老板對作者表示,貝殼抽走5%-8%平台費,店東抽走30%,剩下是經紀人按照成交角色貢獻來分成,扣除掉招聘、房租、水電、裝修折舊、稅費等各種成本之後,100萬的業績,淨利潤隻有10-15萬元,能超過20%淨利潤的規模型中介占比很低。長春市場持續走低,為了養家糊口,這位中介老板不得不搞起副業,開了家超市。

門店不賺錢,經紀人自然也困境重重。貝殼研究院統計顯示,超四成經紀人從業不足一年,5年以上僅占比16.74%,四成經紀人年收入在5萬元以內,10萬元以內占比71%。與此同時,經紀人工作強度在變大,例如2020年成交服務周期,比 2017年增長近1倍,30個重點城市平均成交服務周期在40天,北京和上海市場分別達到了98天和50天。

“幹中介扛過一兩年之後,可能就會長久地留下來。我2017年本科入職,2019年離開,走的時候同一批入職的同事,留下來的不到1/3。”一位曾在北京鏈家工作的經紀人對作者表示,銷售行業看著別人開單自己卻遲遲不開單,“心理壓力還是挺大的”。

該經紀人入職時,底薪隻有4000元,3-6個月轉正之後隻能靠提成賺錢,雖然每兩個月就能賣出一套房,但標的總價偏低,加上自己級別不高,七八萬的傭金,分到手裏也就1萬出頭,兩年下來,平均工資每月1萬多元,並未達到自己的預期,隨後,他離開了中介行業。

上述鄭州門店老板對作者表示,當地經紀人大多月薪僅有三四千元,隨便去別的行業也能找到差不多的工資,年輕人更在乎時間成本,市場不好,每個月流失率在10%,門店基本一年換一輪人。

一位長春資深經紀人向作者透露,小中介除收取1%-1.5%的傭金之外,後續銀行按揭等延伸服務收到費用後,往往不會上交給門店,明麵上雖然銀行沒有貸款返點,但也會送給經紀人禮品之類,新房傭金收入則更大,一般開發商直接給經紀人現金獎勵,“這些錢門店也撈不著”。

貝殼創始人左暉此前曾對作者表示,中介行業如果希望有高素養的人去服務,經紀人收入應該是城市人均收入的1.2倍。

2020年,左暉公開提出“向低收入宣戰”,門店年均交易額5000萬元才能達到溫飽線,按照2.5%的中介費計算,每家店傭金在120萬-130萬元。貝殼財報顯示,截止2020年末,其達到“溫飽線”的門店剛剛超過30%。

共同付費難實踐

2014年左右,互聯網O2O風潮刮到房產領域,愛屋吉屋、平安好房等平台主打低傭金並砍去門店,希望以燒錢補貼換取市場,一度吸引大批經紀人入駐。但是,一旦補貼停止,回歸正常中介費率,加上缺乏依托社區門店帶來的大量房源,融資燒錢結束,這場實驗也以失敗而告終。

低傭金模式並沒有跑通,實際上,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國內二手房中介費率並非“天價”。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盡管2002年至2015年,31個國家與地區二手房平均傭金率從4.2%降至3.5%,但這一費率水平仍高於國內,其中,美國和日本等國甚至超過了5%。此外,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地區的傭金費用隻包括交易過程,諸如銀行按揭、繳稅過戶、產權調查及保險等保障服務的費用則是單獨收取。

“凡是低頻服務,收費一般都不會低,比如律師服務。二手房交易天然是人員密集型產業,隻有足夠的門店和經紀人,才能獲得規模房源,交易風險又很大,所以收費標準不會低。”北京鏈家總經理李峰岩對作者表示,2.7%的費率在目前供需關係中比較合理,可以覆蓋成本和風險,目前並沒有往上調價的計劃,未來還會繼續加大品質投入以及擴大店麵規模。

“經紀公司最核心能力是不打折的能力,最差的競爭就是費率惡性競爭,對所有人都不好。”上述地產行業資深分析師認為,中介能夠收支平衡或有一定利潤的情況下,費率繼續上漲到歐美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更加擔心其下降,因為“費率低,大家都在生死線上,沒有動力去給底薪、培養人,隻能靠吃差價來賺錢,消費者得不到品質服務,形成惡性循環”。

交易費率上下維艱,最讓房產交易者關心的是,如果現階段費率難以下降,能否根據房屋總價、服務時長等維度來收取傭金?答案是否定的,國外市場也並無先例。

上述分析師解釋稱,費率製定需要透明清晰、容易執行,買到房子是唯一的結果呈現,如果過於複雜,效率就會降低,根據不同維度收取相應中介費現實操作很難,需要建立在非常高效的基礎設施之上,消費者的需求和經紀人的服務達到完美契合,但實踐中幾乎不可能,除了千萬以上豪宅標的費率有一定折扣除外。

賣方幫助買方分攤費用也被寄予希望。房價上漲,“買到就賺到”,感覺獲利的買家承擔中介費相對容易接受,但在“房住不炒”大環境下,市場總體保持平穩,甚至會階段性下跌,此時買家抱怨聲音更大,針對買賣雙方的雙邊收費模式或成未來市場主流。

但目前,僅有上海、廣州、成都、大連等少數城市實行雙邊收費,主流還是買家承擔所有中介費。雙邊收費機製的形成更多源自城市交易慣性,在市場平穩期易於落地,一旦遇到房價上漲期,強勢的賣方不僅會把原本自身要承擔的中介費成本轉移到買方,臨時跳單加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我們買任何商品其實都包括傭金,但過程中你感受不到,所以相對雙邊收費,賣家單邊付費才是最好的,現在共識不夠。”廣州鏈家總經理高軍曾對作者表示,交易機製從一開始就有很多缺陷,包括中介定位、向買家收取中介費的方式,滿意度很難提升,“雙邊模式的嚐試試點最好在市場相對穩定的時候,房價飛漲的時候,你想做這種嚐試還是挺難的”。

對於雙邊收費,胡景暉擔心,如果實行,跳單可能性會更大,“一個巴掌拍不響,單邊收費隻有買賣一方有動力去跳單,雙邊收費可能也是過渡,對公司整體控盤能力要求很強”。

各有各苦,對於北漂購房者宋慈來說,中介費更像是擊鼓傳花的遊戲,因為“等過些日子自己要賣房的時候,買家可能也要承擔這筆不小的成本”。宋慈能夠體會到一直陪同自己看房的經紀人的付出,幫自己在這波小陽春行情裏買到了房,但是未來,她還是希望買賣雙方能多互諒體諒,別總讓接棒的一方為中介費買單。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