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不相信”學區房了?

文 / 龐無忌

這幾天北京海澱的家長群裏炸鍋了。

原因是一則 2021 年海澱區新版入學政策的發布。一直以來,這個北京頂尖學區的政策變動,哪怕是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來眾多關注,更遑論此次政策的嚴厲程度超乎人們預期。

在上海放出的 " 學區房 " 大招之後,不少人認為,海澱此番對學區房的調控可能會成為全國學區房政策的範本。

海澱不歡迎學區房?

簡單梳理,此番海澱區入學政策三個關鍵詞最引人注意:

第一,電腦派位。

其實,海澱區在 2018 年時已經出台多校劃片政策,但實際執行當中,是按照對應的劃片學校登記入學,目標學校學位不夠時,再采取派位的方式。

正因此,不少學位充足的小學,其劃片學區房受到更多家長的追捧。但此次政策明確以電腦派位的方式多校劃片入學,可能會讓 2019 年以後的購房者隻能 " 聽天由命 "。

第二," 九年一學位 "。

除了 " 六年一學位 " 外,九年一貫製學校實行 " 九年一學位 ",這將進一步降低學區房的流動性。其效果與限售政策異曲同工,就是通過減少交易來降低熱度。

第三,2022 年 1 月 1 日。

新的時間節點出現,2022 年 1 月 1 日。在此之後把戶口遷入海澱區的兒童,隻能在區內協調解決。這意味著想要通過買學區房把戶口遷入海澱區登記入學的,隻能在懷孕的時候就進行,出生落戶。

無論哪條政策,都指向同一個目的:淡化學區房概念,給 " 燙手 " 的學區房降溫。

如果按照最嚴格的方式執行,即:所有區內住房全部隨機電腦派位,那麽海澱頂尖學區房無疑將徹底失去存在價值," 學區房 " 概念將被無限淡化。

政策導向無可厚非。去年下半年以來,北京包括海澱、西城、朝陽等在內的多個熱門片區學區房持續升溫。不少 " 牛小 " 學區房價單價與 2018 年時相比已經翻番。給學區房降溫、讓教育更公平的確應該是應有的政策導向。

但是," 問號 " 來了。

孩子上學究竟該怎麽辦?

海澱區的學區政策一出,家有適齡兒童的家長瞬間成為 " 熱鍋上的螞蟻 "。反複撥打海澱區教委的谘詢電話、詢問各個教育房產大 "V"、轉發各種流言和猜測。

" 我剛買了學區房,以為孩子上學有著落了,這下會被派位哪裏去?"

" 對麵就是心儀的學校,但新政會不會為了派位而派位,就是不讓孩子去讀?"

" 電腦派位究竟是什麽範圍,全區派位還是學區派位?"

……

之所以家長陷入慌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含糊不清。比如 2022 年 1 月 1 日的政策與此前 2019 年 1 月 1 日的政策之間似乎存在矛盾點。派位的範圍是本學區、相鄰學區還是全區,也沒有具體規定。

海澱區很大,如果家住一頭,孩子卻被電腦派位去另一頭,孩子每天的上學和接送將成為許多家庭的噩夢。

家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更是焦慮,如果一個孩子被派位到南邊,一個孩子被派到北邊,每天該接送哪個孩子?海澱會不會出現 " 全區大堵車 "?

如果把這些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那就不是電腦隨機派位,不隨機又如何保證公平?

更為重要的是,往往政策是一回事,實際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一年是按這種方式執行,第二年又突然換了一種方式。孩子上學究竟該怎麽辦?這個問題現在沒有完美答案。

學區房的根源問題解決了嗎?

學區房熱的根源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但這並不是通過換種方式 " 切蛋糕 " 就能解決的。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 學區房 " 概念就是由就近入學和教育資源不均衡催生的,而這兩者都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

目前各大城市對於學區房的調控手段,主要有四種:" 多校劃片 "" 名額分配 "" 公民同招 "" 六年一位 "(" 九年一學位 ")。但張大偉說,無論哪種,都無法實現稀釋優質教育資源或者多增加優質資源,所以這些措施隻能治標不治本。

再從海澱來看,花了最多錢買了頂尖學校學區房的家庭,孩子無法就讀最好的學校,而買了旁邊非學區房房產的家庭,孩子卻因為幸運搖中了名校的 " 入場券 "。這樣是否公平暫且不說,其結果可能是抬升區內非學區房的房價,整個區的房子都變成了 " 學區房 "。

張大偉認為,學區房的改革唯一辦法是增加投入,讓產業均衡,讓優質資源增加,而不是頻繁修改政策,引起一波又一波的 " 政策末班車 "。

" 因城施策 " 需要更多的智慧

" 因城施策 " 是本輪房地產調控的主要思路之一,它的科學性在於改變了過去的 " 一刀切 ",或者 " 大城市生病,全國吃藥 " 的情況,讓各個城市能更靈活地根據自身情況出台有針對性的政策。

去年以來,許多一二線城市也根據自身情況出台了或鬆或緊的樓市政策。但因城施策不是 " 隨意施策 ",更不是 " 朝令夕改 " 的借口。因城施策也需要更多的科學性。

比如:近期合肥發布的樓市新政,剛需購房人的認定,不僅要滿足市區內無房、連續繳納一定時期社保或個稅等條件,還得 " 年齡在 35 歲以下 "。政策一出,許多人直呼紮心。這樣把年齡跟 " 炒房 " 綁定,不僅毫無意義,還會加劇整個社會的年齡焦慮。

一個可依賴的好政策,首先應該清晰易懂,同時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不明朗、朝令夕改隻會讓無數家庭無所適從、助長焦慮,更談不上穩定預期。

越來越多人發現,近些年," 教育 " 和 " 房子 " 已經成為中產實現階層躍升(或者保持階層不降)的主要途徑。綁定這兩者的 " 學區房 " 更成為中產的標誌之一(低收入者買不起,高收入者不在乎)。" 學區房 " 一詞,確實關係著不少家庭的人生計劃。

不少人在北京、上海努力奮鬥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如果依靠學區房不能提供這樣的機會,那可能更多人,會離開 " 北上深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