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造車養豬又賣水,做開發商為何不香了?

財報季來臨,房企陸續交出成績單。盡管受疫情衝擊,202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仍然同比增長了8.7%,達到17.36萬億元,但縱觀房企業績,在“房住不炒”的嚴監管調控下,創下曆史新高的市場規模,難以掩蓋行業麵臨的瓶頸,開發商的生存邏輯正在發生深度改變。

“‘三道紅線’其影響,並不亞於當年的土地招拍掛製度。依靠高杠杆、高負債、高庫存實現高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行業正式由金融紅利時代步入管理紅利時代。”萬科在2020年財報裏致股東的信中這樣寫到。

固有的遊戲規則是,開發商前期隻需拿出三成甚至更少的自有資金拿地,再通過土地抵押拿到銀行開發貸、信托等前端融資,然後快速開工開盤,拿到銷售回款,接著把自有資金抽離,繼續滾動到下一個項目,借此循環,規模得以迅速做大。這種業界盛行的高周轉、高杠杆模式,頭部房企駕輕就熟,而旭輝、世茂、泰禾、福晟等閩係房企,也曾借此成為彎道超車的黑馬。

“未來行業出現黑馬的幾率很少,因為黑馬都是要加杠杆的,但在‘三道紅線’下,很難加杠杆了。”旭輝董事局主席林中在最近的業績會上判斷稱。

如今,地產黑馬身影不但難以再現,而且稍不留神,類似泰禾、福晟這類高杠杆房企就會麵臨生死危機。與此同時,2020年,頭部及腰部房企門檻進一步拉高,根據克而瑞地產統計,去年TOP10和TOP50房企操盤金額門檻分別提升18.5%和26.8%,分別達到2404億元和670億元。

逆水行舟、腹背受敵,杠杆和監管之下,更為核心的是,傳統地產主業的規模天花板已經肉眼可見。由於地產板塊在資本市場估值平庸,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成為房企的迫切任務,於是,為了既擴大母公司權益、幫助降低負債率,又能擁有新的利潤增長點、獲得市場高估值,分拆物業、商業、代建、文旅等資產獨立上市,成為行業趨勢。

2021年,“三道紅線”融資監管繼續鋪開,銀行“房貸集中度管理”實施,疊加土地“雙集中出讓”政策開始落地,對開發商們來說,即便是“狼狽”轉身,也都迫在眉睫。

回歸均值,不再暴利

根據克而瑞數據,相較於2019年百強房企權益銷售額6.5%的同比增速,盡管2020年增速達到13.3%,但與2017年的40.5%和2018年的35.1%相比,仍然相去甚遠。

尤其是前四名中,除恒大外,其他三家龍頭房企2020年增速並未達到百強房企平均增速。財報顯示,碧桂園、恒大、萬科、融創銷售額增速分別為8%、20.3%、11.6%、3.42%。而百強房企中,也僅有84家如期完成銷售額目標,失意者包括融創、中海、富力、綠地、建業等。

同時,多數房企對於2021年銷售增速仍持不樂觀態度,基本預期在10%-15%之間。其中,恒大和新城控股的目標增速僅分別為3.7%和3.6%。

規模擴張降速,不代表營收和淨利潤不能保持相對緩慢增長,而行業利潤率的下滑,顯然更加刺眼。中指研究院數據統計,去年,百強房企平均淨利潤率隻有11.1%。

對此,萬科總裁祝九勝在業績會上解釋稱,過去幾年,地價在房價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這會體現在未來結算方麵,利潤率存在下降趨勢,對永續經營行業來說,房地產行業的回報率也會回歸到社會平均水平。

由於房地產行業結算周期的滯後性,2020年財報報表呈現的利潤,較多涉及2016年和2017年的土地項目。彼時,一二線城市市場火熱、地王頻出,但此後隨即而來的政策性限價調控,導致高地價項目入市銷售時,普遍利潤率不高甚至虧損。2020年,深圳、杭州、成都多地市場新樓盤項目入市價格明顯低於周邊二手房,搶到即賺百萬的利益驅動下,萬人搖號、代持打新、套取經營貸等亂象層出不窮。

華泰證券通過對2018年-2020年取證的近6000個項目樣本測算發現,拿地利潤率最低的年份是2017年。當年地貨比(樓麵價/銷售均價)高達54%,2020年地貨比降至47%,回落至2016年的水平。

上述研報指出,2020年前三季度,整體房企淨利率為7.6%,較2018年下滑2.4%,毛利率則為28.2%,較2018年的高點下滑4%,其中龍頭、中型、小型房企毛利率分別為25.2%、33.9%、28.6%,較2018年分別下滑5.2%、1%、5.2%。

對於開發商來說,考慮到限價令嚴控的持續性,解決辦法隻能是拿到更便宜的優質土地,同時提升內部運轉效率,加快項目的周轉速度。

金科總裁楊程鈞就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要進一步加大收並購、地產+、產業勾地、城市更新、代建等拿地比例。相較土拍市場招拍掛,上述類型的土地價格更為合算。

旭輝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通過一級開發、商業勾地、收並購等渠道新增土儲占比達到51%,其總裁林峰在業績會上稱,51%的多元化拿地項目的平均銷投比超過3倍,利潤遠超招拍掛項目,“都靠拍地,未來毛利和淨利壓力會比較大”。

此外,大灣區舊改龍頭時代中國,其土儲50%來源於城市更新(舊改)、產城融合;依靠商業板塊吾悅廣場的拓展,新城控股的拿地成本則保持低位,近三年拿地平均樓麵價每平米分別為2330元、2421元和3031元。

不過目前,招拍掛拿淨地,依舊還是房企的主要來源。華西證券研報指出,2020年,TOP10房企招拍掛一級市場及二級市場拿地金額分別同比上升18%、下降18%,中型房企(11-30位)同比分別上升14%、下降29%,成長型房企(31-70位)則同比分別上升31%和23%。

急刹杠杆,撤離紅線

過去,對於債務水平,房企在年報中大多隱晦提及,但現在,年報會呈現較多負債內容,公司管理層亦在業績溝通會上主動向投資者介紹所處“三道紅線”水平。按照“三道紅線”監管要求,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需要不高於70%、淨負債率不高於100%、現金短債比高於1.0倍,重點試點房企要在2023年6月完成降負債目標。

對房企來說,降負債主要手段包括加大銷售促回款、減小拿地力度,以及分拆資產上市以重獲高估值,借此提高母公司權益資本金等。

以恒大為例,去年,恒大合約銷售額同比增長20.3%,但銷售均價下降13%至8945元/平米,回款率提升12個百分點,土儲減少62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恒大通過物業引戰分拆上市、恒大及恒大汽車配股、出售恒騰網絡股份、房車寶引戰等辦法,增加了888億港元的權益融資用以還債,幫助去杠杆。

中指研究院數據統計,TOP50房企在二季度疫情改善加大拿地力度後,進入三四季度力度減弱,2020全年拿地金額增速相較2019年下降超過20個百分點,17家房企全年月均拿地金額不及上年月均值,其中世茂拿地金額較上年減少40%以上。

銷售回款增加、拿地力度減弱,二者簡單加減法之後,房企負債開始改善。

2020年半年報顯示,在一連串操作後,恒大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5.25%、淨負債率為199%,現金短債比為0.52倍。而到年底,上述三項指標均有所改善,分別為76.7%、152.9%和0.47倍,但仍未達到監管要求。

與恒大相同,債務高企的富力也是腳踩“三條紅線”。 2017年那場萬達、富力及融創三方世紀大交易中,富力以199億元接盤萬達酒店,但如今,富力不但已經暫停拿地、全員賣房,還到了“賣身”降債的地步。去年下半年,富力以44億元將廣州國際機場綜合物流園70%股權賣給黑石集團,在業績會上,聯席董事長李思廉表示,若價格合適將繼續出售資產,包括商場、寫字樓、酒店、以及部分開發項目的股權。

中房協研報顯示,TOP500房企2020年資產負債率均值為78.77%,較上年下降0.89%,為201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淨負債率均值為85.08%,也較上年下降11.62%;短期償債能力則略有下降,流動比率均值為1.4倍,較上年下降0.05。

從典型房企來看,恒大、富力仍處“三道紅線”紅檔行列;保利、首創、祥生等房企腳踩兩道紅線,處於橙檔;融創則連降兩檔,和碧桂園、萬科、綠城、旭輝、雅居樂等多數房企歸為黃檔;龍湖、世茂則與華潤、中海、金茂、大悅城等央企,同處綠檔之列。

重塑估值,不止物業

2020年無疑是房企分拆物業資產上市高峰期,全年新增18家上市物業股,包括恒大物業、融創服務、華潤萬象生活等。此外,還有13家物企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在排隊上市。

除了疫情催動外,拿到高估值、幫助母公司降低負債是房企紛紛拆分物業板塊的動力。恒大總裁夏海鈞就曾表示,恒大淨負債率因分拆物業下降19個百分點。

紅杉資本投資了包括恒大物業、世茂服務等物企,其投資合夥人蘇凱曾公開表示,物企有機會取代開發商的主導地位,物企達到了40倍市盈率,而房地產公司則是8倍,“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利潤在房地產公司值8億,在物企就值40億”。

跑馬圈地收並購中小物業公司,做大管理規模,成為上市物企的共同選擇。億翰智庫研報統計,在2020年,上市物管企業披露的有效收並購案共76起,斥資達到107億元,遠超上年的27起並購案。

值得注意的是,物業股這波行情結束之後,開發商拆分優質資產獨立上市仍在延續,且有了更多花樣。

對標貝殼找房是選項之一。2020年8月,貝殼於美股上市,最新市值高達662億美元,遠高於任何一家房企,給開發商帶來了劇烈衝擊,加之開發商對於分銷渠道依賴度日益提升,營銷成本大幅增加,於是他們開始自建銷售渠道,並試圖將“平台故事”帶進資本市場。

恒大勢頭最為迅猛,其重組房車寶,並重金投入大手筆收編各地中介。總裁夏海鈞在業績會上表示,2020年底房車寶交易規模達到2.2萬億,和貝殼基本持平,計劃今年上市,培育成為線上線下的最大房車交易及服務平台。房車寶最新估值約為1635億港元。

萬科推出的,則是覆蓋二手房及新房業務的樸鄰租房。萬科董秘朱旭在業績會上表示,2020年其易選房小程序累計交易額為2680億元,總用戶超過1000萬。此外,龍湖也重新包裝租售中心,將房屋租售及裝修升級為主航道業務。

房企的掌舵者們開始意識到,造房與賣房隻是這門生意的開始,後續圍繞房子的一切產業都值得紮根並拆分,估值也更有想象空間。這些在房企營收中暫時占比不大的多元業務,已經有了更高的戰略地位,其中包括萬科及龍湖領跑的長租公寓板塊,融創、雅居樂、複星等一眾房企押注的文旅板塊,旭輝、融創、恒大布局的醫療康養板塊,以及恒大的冰泉糧油業務,甚至還包括萬科剛起步的養豬產業。

旭輝董事局主席林中拿養老業務舉例表示,現在的養老就是十年前的物業,十年前物管大家也沒看上,後來變成千億級的市場,十年後的養老將跟現在的物業一樣,必然會成長為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也一定會出現市值千億級以上的企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