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富管理”這個專業名詞“火爆”銀行界。
站在百億級風口,無限長尾人群翹首而待,財富管理就這樣姍姍而來,引得無數銀行、券商“竟折腰”。
然而,這樣一個大時代屬於你我嗎?
答案是否認的,一切都是巨頭們的戰爭。
一、零售業務發展快到頭了嗎?
隨著經濟下行,弱周期的零售業務逐漸代替對公業務成為銀行業務的寵兒,並在近年發展愈燎愈旺,成為多家銀行發展重點,資料顯示,在2019年,零售占中國銀行營業收入比例由2015年的29%增至2019年的33%,其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零售管理客戶總資產(AUM)分別達8.94萬億元、2.61萬億元,均超萬億元。
不過,若要跨越萬億,這對於各大銀行來講“壓曆山大”。
從外部環境來看,在雙循環格局下,宏觀大環境要求銀行支持國家戰略,為使企業複工複產,不得不向實體企業讓利,尤其向小微企業和製造業傾斜,此外在2020年疫情重壓下,淨息差收緊,金融脫媒加快,利率逐漸市場化,這讓零售業務不得不麵臨轉型壓力。
而轉型財富管理則是銀行的目標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有人口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家庭居民財富全球第二,但是中國的證券化率、金融機構管理的財富占GDP的比例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進步空間充足。
銀行就此紛紛施加各類“打法”加注財富管理業務。
那麽什麽叫做財富管理業務呢?
公開資料顯示,財富管理是指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出一套全麵的財務規劃,通過向客戶提供現金、信用、保險、投資組合等一係列的金融服務,將客戶的資產、負債、流動性進行管理,以滿足客戶不同階段的財務需求,幫助客戶達到降低風險、實現財富增值的目的。
方向已定,機遇難求,但財富管理業務並非觸手可得。
除去銀行看到財富管理業務上的新機遇,還有多類非銀機構企圖在該業務上分一杯羹 。
比如,除了銀行之外,信托、券商也都蓄力財富管理業務,且隨著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爭奪這片財富管理藍海的競爭者愈多,然而蛋糕是固定的,這個固定的蛋糕如何分,則值得觀望,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場巨頭們的持久戰。
二、銀行轉型財富管理能成功嗎?
盡管各大銀行轉型財富管理迫在眉睫,然而,財富管理卻不是“你想轉型就能轉型的”。
客觀來說,在中國,由於各銀行性質不同,因此,其在推進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時參差不齊。
可以說,相比各類型銀行,股份製銀行可以說走在了前麵,發展至今,頭部股份製銀行一般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財富管理體係,充沛的新老客戶渠道,以及優質的產品服務能力。
相比股份製銀行,部分城商行卻被落在了後麵。因生於縣域,囿於縣域,城商行因戰略導向和發展格局局限性,無法第一時間認識到財富管理市場需求的必然性,大部分農商行無法不留餘力地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尤其某些西部地區農商行,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理念較差,因傳統存貸款業務可以維持市場占有率,缺乏開拓新興產業的動力,在財富管理業務初始階段便落於人後,即使是珠三角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商行也在財富管理專業人才上落後於股份製銀行。
國有行也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小困擾”:
雖然國有行有著豐富的國有客戶資源和渠道,但是由於國有控股,為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受國家體製的影響,財務管理業務發展受限,財富管理之路同樣有著自己的小挑戰。
比如,以建設銀行為例,雖然建設銀行的網點遍布各個城市、農村地區,且與多個高淨值用戶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財富管理團隊專業性強、業務精、素質高,但是在如今以客戶為中心的時代,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客戶不再滿足於購買一般理財產品和服務,開始亟待需要定製化理財產品,更是要求銀行可以為其提供養老退休計劃、保險和稅務等方麵服務,建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不強,財富管理產品亟需“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