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創新代表的共享兩輪車,商業壁壘不高、也難以賺得巨額回報,但因能產生巨大流量且是互聯網巨頭的戰略版圖,它身處時代漩渦中心。在這裏,不僅全國性戰役頻發,而且撬動了全球資本局——兩輪車戰事是當代中國最精彩的商業博弈案之一。
騰訊新聞《潛望》采訪了超過20位新舊單車創始者、高層、投資人和供應商,嚐試複原這個事件密布、各方利益阡陌縱橫的故事。這場戰役堪稱互聯網史上最昂貴的鋼鐵大戰,它曾如何走向廢墟之地,而今又如何重起硝煙?
以下為《穿越廢墟:共享單車劇未終》全文核心看點:美團收購、改造摩拜內幕
摩拜收購案前夕,王興和美團高管在街頭騎共享單車,王興有些糾結:到底收購還是不收購呢?最後咬咬牙,決議收購。
摩拜CEO王曉峰不願意摩拜出售給美團。他找了能找的所有人,直到股東大會前幾分鍾,還在努力說服投票者回心轉意——支持公司獨立發展。機會相當渺茫,不管是最大股東騰訊,還是他的搭檔、董事長胡瑋煒,都同意出售。
一位摩拜聯合創始人形容,摩拜是“姑娘長得太好看,在選美比賽被所有人看上”。經過精心挑選,摩拜股東分五類:第一類是有影響力的個人,如李斌、王興;第二類是VC,如啟明、貝塔斯曼;第三類是大型PE,如華平、Hillhouse、淡馬錫;第四類是戰略投資者,如騰訊、聯想、富士康;第五類是媒體。“你拿的不僅是他們的錢,而是他們背後的資源。我們把該交的朋友基本都做了布局。”問題也出在這裏。“突然間萬千寵愛都來了,每個人施加力量,使得走向不能夠控製。”
上述人士拒絕就細節問題置評:“不要再戳我心中的傷疤。”他反複傳達了一個態度:商業是基於規則的遊戲。“從情感上,我們不喜歡這個事情,但是接受別人基於各自利益做決定,我們沒做過激行為。”結果是,王曉峰在股東大會投出反對票,但沒能扭轉態勢,美團收購摩拜方案在2018年4月3日晚通過。
塵埃落定的夜晚,王曉峰和胡瑋煒於淩晨返回公司。一位目擊者稱,他們情緒裏夾雜了一種複雜的激動,“很難說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感慨孩子養完了,送人了”。好在,摩拜創始人聯同投資人賺到了錢。
然而,美團收購完的最大動作是沒有任何動作。
據摩拜高層回憶,剛收購,王興每兩天來和高管開One on One會議,花了幾周梳理業務邏輯。他曾拿摩拜和通訊運營商移動、聯通做類比,在王興看來,共享單車是基於地理位置的基礎服務。
雖然極力維持團隊平穩過渡,摩拜還是出現大幅人事震蕩。CEO王曉峰立馬辭職,緊跟其後是CTO夏一平。胡瑋煒找來劉禹任總裁,胡瑋煒接任CEO。但沒多久劉禹走了,胡瑋煒也走了。高層除一名運營VP外全部空巢,留下大部分中基層員工。“像我這種反應遲鈍、老黃牛似的穩打穩紮,”一位美團人士形容那段時間,“每天在考試,每天都在‘苦練基本功’。”他一度頗有微詞:“我說我們基本功有那麽差嗎?”
長達一年多,美團都沒造新車。一位至今在美團的摩拜員工對騰訊新聞《潛望》說,美團按兵不動讓他感到困惑,直到閱讀公司方法論。其中指出:空降管理層不允許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好“一把火都不要燒”,要花時間去了解、和團隊交心、建立信任。否則不管幾把火,都可能是“亂燒”。
王興了解完,把摩拜交給時任高級副總裁的王慧文。王興和王慧文各召集過一次全員會,這在摩拜是最高規格。王興是剛收購時,王慧文則是2019年1月,他在一天上午宣布震驚業界的決定:摩拜更名美團單車,美團將成為國內唯一入口。寥寥數筆背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刷黃運動——全體業務迎來整肅,采用大一統的“美團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