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漲殺跌!在牛市裏,虧最多的錢

2008年1月,上證指數從兩個月前6124點的曆史高位小幅下挫後,又反彈回5500點。奧運之年,牛市的情緒依舊狂躁,散戶們將儲蓄搬家,涓涓細流,匯入股票新開賬戶和新發基金中。

但被譽為“私募教父”的趙丹陽,此時選擇將旗下5隻總規模為15億元的A股投資產品悉數清盤。在過去的熊市期間,他旗下的信托產品業績驕人,但在牛市癲狂之際,以如此決絕方式來表明立場,一下就轟動了市場。

他痛苦地描述,“充沛的流動性一次次把市場推向更高的位置,時至今日,A股市盈率過高,已越過我們所理解的範圍……就我們的投資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們投資標準又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標的。”

不愧是和巴菲特吃過飯的投資人,趙丹陽深諳牛市癲狂後帶來的風險。盡管清盤舉動被受盡嘲諷,但A股在2008年一路下挫,上證指數最高跌幅達70%,劇烈的牛熊轉換,讓高歌猛進入場的一眾投資人叫苦不迭。

十多年後,股民的痛苦與絕望,早已被時間衝淡痕跡。新一代股民成長起來,在牛市的刺激下,儲蓄搬家,涓涓細流,再次匯入股票賬戶和基金中。

曆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2021農曆新年之後短短十多個交易日,無論是被稱作核心資產的白馬個股,還是此前大出風頭的明星基金,均出現大幅度下跌。新入場的股民們,學到了股市風險的第一課,賬麵浮虧帶來的驚慌之下,一些投資者選擇割肉離場。更有新投資者把基金當作股票來炒,一旦下跌就開始贖回,基金經理隻能被動賣出股票來應對,進而造成踩踏效應,最終在牛市裏,虧掉了最多的錢。

牛市凶險

與趙丹陽同樣嗅到牛市危險味道的,還有在2007年A股最高點“苦勸”基金持有人贖回的楊東。

他在當時致持有人的公開信中寫道,我們希望基金投資者認清目前普遍存在的幾個錯誤認識。誤區一:買基金是隻賺不賠的。由於我們處於一個大牛市中,尤其是過去兩年,年收益翻番的基金比比皆是,這有可能造成投資者錯誤的認為買基金隻賺不賠。但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一旦股市出現大的調整,基金同樣也會虧錢。誤區二:份額淨值低的基金比較安全,事實上,淨值1元的基金同樣也有可能跌破麵值,其虧錢的概率和程度與高淨值基金基本是一樣的。

2020年由公募基金主要推動的核心資產暴漲,為新入場的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消費、白酒、醫藥等主題的基金,收益動輒超過一倍,相關基金經理被捧到天上。賺錢效應引來更多的新入場投資者,以至於最受熱捧的易方達中小盤主動封閉基金,暫停申購。

熱情在其他行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品質,但在股市中,卻總會招致災難。早在上個世紀,巴菲特的老師、價值投資鼻祖本傑明·格雷厄姆就曾警告: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2020年,清華和複旦的幾位教授,對上交所4000多萬個賬戶在2014-2015年牛市期間的交易數據分析之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通過主動交易,處於資產總值底部85%(資產低於50萬)的個人投資者群體失去了2500億的財富,而資產總值頂部0.5%(資產超過1000萬)的個人投資者群體增加了約2500億的財富。

在牛市裏,如何虧掉最多的錢?幾位教授的報告揭示,這些中小散戶們,在上證指數逐步攀升之時,並沒有及時加入,而是一直在猶豫、乃至錯失上漲機會,收益明顯跑輸。在牛市到達頂點之後,代表富裕家庭的的賬戶快速立場,中小散戶開始逆勢出擊抄底,以博取反彈。

這也意味著,中小散戶在上漲中過度悲觀,下跌時卻又過度樂觀,死於抄底,而非追漲。

牛市的凶險正在於此。前期上漲帶來的幻象,讓普通投資人逐步放鬆警惕,並開始自我肯定,不停轉入資金,抬高風險偏好。下跌開始之後,不願及時止損,期待反彈,最終被擊穿心理底線,要麽割肉忍痛離場,要麽徹底不再操作,卸載軟件趴下裝死。甚至在數年後終於解套,在上漲趨勢下立馬賣掉。正所謂“熬得住虧損,熬不住盈利。”

散戶心魔

底部不敢,中間不信,頂部不怕,下跌裝死……這樣的心路曆程,隨著牛熊交替周而複始。深層原因並非“金魚的記憶隻有七秒“,實為投資是一場反人性的搏鬥。

即便是聰明如牛頓,也在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中炒股失敗,損失巨大。

在《金融心理學》一書中,作者特維德用心理學來解釋了投資者心理和股票市場價格變化之間的關係。他談到,無論是職業投資人還是散戶交易行為,容易受到四種心態的影響。

第一種心態是後悔。當股市已經漲上去了,你卻沒有進場,這個時候強烈的後悔感油然而生,堅持捶胸頓足,等股價稍微回落,就迫不及待地衝進去,趕緊糾正之前的錯誤,這就是股市裏常見的後悔心理;

第二種形態是自負。據說人們潛意識裏會把成功當作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憑運氣,很多股民在股市裏賺了錢之後就自信心膨脹,潛意識裏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超長的投資水平,在這種自負的心理下,交易就會失去謹慎,更加頻繁,在投資圈裏,我們很難看到頻繁買賣的人有穩定的投資回報。

第三種心態是適應。也就是隨波逐流,人們特別容易屈服於大多數人的意見,努力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立場和行動,別人買我就買,別人什麽價格買我就同樣價格買;

第四種心態是自我安慰。如果人們的行為結果跟當初設想的相反,他不會輕易認錯,而是忽略或者曲解那些讓她感覺不舒服的信息,主動尋找對他有利的信息來尋求安慰,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股市虧損很嚴重的話,就不願意看股票了,不願意打開自己的賬戶,看到底虧了多少。對於股市不利的消息,也不願意聽,更不會去相信。但是有利好的消息就會坐直身體仔細聆聽,甚至開始買賣交易。

在牛市的市場情緒渲染下,人人都開足馬力滿倉買進。然而,當股價出現下跌,尤其是滿倉虧損時,會導致人們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改變態度可能隻需要幾個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人們開始認為這個市場的價格有些偏高了,覺得跌勢會持續下去,這就導致市場新的賣出壓力。

2015年杠杆資金的抽離,以及近幾天以來的基金贖回,都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這一描述。在持續下跌中,人們會參考別人的行為,產生群體性恐慌,這樣就又引起新一輪的下跌。

如何克服?特維德通過詳盡地描述心理活動,隱約給出了建議,即:製定好交易策略和紀律,同時控製個人情感,以免對既定策略和紀律造成影響。

機構之所以普遍跑贏個人投資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嚴格的風控和交易紀律。斬倉時毫不猶豫,及時止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指數的頂和底永遠是個謎……我們寧可錯失不要冒進,在每次投資上活下來是永遠第一位的。”牛市中激流勇退的趙丹陽,在事後回顧中如此總結。

調整結束了嗎?

與2007年和2015年的兩次牛市不同,自2020年開始的市場行情,公募基金的推動力量居功至偉。

2021開年以來,基金發行延續火熱勢頭,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就誕生了多隻“日光基金”。公募新發基金市場的單日募集規模再次刷新曆史紀錄,新發基金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基金1天內突破2300億元。

根據支付寶的數據,2020年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90後占據了一半以上。

但2021農曆新年以後,隨著流動性的轉向,由公募基金推動的抱團資產開始瓦解,茅台、愛爾眼科、愛美客等多隻明星個股跌幅巨大,也帶來一眾公募基金淨值回撤。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全市場超過95%的股票型基金出現淨值下跌,白酒、醫藥為主題的行業基金,更是跌幅巨大,淨值回撤多超過20%。

更有新投資者把基金當作股票來炒,一旦下跌就開始贖回,基金經理隻能被動賣出持倉股來應對贖回壓力,進而形成負反饋。長此以往,或將出現踩踏效應,爭相出逃,動作慢的承受更大損失。

不過目前這一趨勢還未形成。一位華南頭部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太多的贖回申請,“即便是淨值回撤了不少,但去年就買入的投資者依然還是有浮盈的,接下來要看市場還會不會繼續下挫,但就目前來看贖回的壓力並不大。”

不過他也坦言,目前市場普遍情緒低落,新發的基金在渠道都推不出去,之前一日售罄的光景已然不再,因此行業也有公司暫緩了新基金的發售。

調整何時結束?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猜測,7、8月份疫苗普遍接種之前,這個調整應該就會結束。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判斷,目前的殺估值調整還未結束,即便短期出現企穩,投資者最好不要激進,在趨勢未明朗之前,寧願不做,也不要做錯。“畢竟,每次暴跌,都是反思自己投資偏好、倉位控製、情緒管理能力的時候。”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