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南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轉向越南的想法從中國轉向成本更為低廉的越南,被看做是全球製造業轉移的又一個浪潮,符合製造業周期性轉移的特點。但同時也有很多企業發現:到越南轉一圈後,還是咱們中國更適合。
來自廣州的企業主抱怨,越南的產業鏈不完整。工廠遷移到越南後,還需要在中國采購原材料,運到越南再加工為成品出口。而且越南工人生產效率低,熟練工人隻有國內的60%,連管理人員也要從國內帶過來。
僅僅從生產方麵來看,由於原材料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產生了物流費。雖然人工便宜,但工作效率低於國內,在越南的綜合生產成本實際上比國內還高。對他們這種小企業主來說,轉移到越南並非是一個好選擇。
香港《南華早報》曾報道了在東莞經營一家鞋廠的周平(音譯)的故事。2017年周平在越南租下一個1200平方米的工廠,為一個美國服裝品牌生產配飾。之後卻發現,不僅越南工人的生產效率跟不上,還不喜歡加班,造成交貨時間總是推遲。
周平表示要在越南培訓熟練工人,時間和資金成本都是我們這種小企業承受不了的,最終不得不重新回到國內。與之相比,那些跨國大企業進入到越南,可以獲得越南官方的各種補貼和優惠政策,從而可以不計較前期的虧損。
另外一個來自東莞的家具老板表示,他曾數次到越南考察,感覺他們缺乏各種原材料和零部件,隻能做一些對設備和原料要求不高生意。很多遷移過去的工廠在缺什麽東西的時候,都會去廣州買。
轉過去的企業裏,有一部分都陸續虧死回來了,他認為越南配套設施不足,並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要素。所以,這個家具廠老板在越南轉了一圈後,還是決定暫時不將工廠遷移過去。
不再一一舉例,總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向轉移,但同時也有很多企業發現:去越南的風險也很大,那裏的人工雖然比較便宜,但勞動效率低於國內。加上加班勁頭也低於國內,交貨時間會多次延遲。
之後就是產業鏈不完備,隻能做一個技術含量不太高的工作,且仍需要從中國國內購買大量的零部件,原材料,這對人生地不熟的中小企業、中小工廠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
有觀點認為:製造業轉移的周期性很強,先是美國向日本轉移低端製造業,然後是美日向亞洲四小龍轉移。咱們中國改革開放後,又接受了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歐洲以及其他發達地區的大量轉移產業。
現在越南又擁有較低的成本優勢,吸引了大量工廠過去,這完全符合製造業尋求低成本的特性。但大多數行業都沒有脫離中國龐大的供應鏈體係,僅僅轉移工廠而不轉移供應鏈網絡,是構不成實質意義上的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