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通脹即將來臨?經濟學家激辯未來價格走勢

貨膨脹是否正在回升?在經濟學領域,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問題更加重要,沒有任何問題比它存在更尖銳的意見分歧。

一個陣營堅信,對抗新冠疫情耗資龐大,使發達經濟體的物價進入上漲軌道,通脹將達到幾十年來未曾見過的水平。另一方陣營則認為,疫情正在加劇過去十二年左右的狀況,即通貨緊縮而非過熱是最大威脅。

辯論涉及從貿易競爭到失業救濟等每一個政策領域,其結果跟每個人都利益相關。根據美國銀行的統計,各國政府和央行的大流行病紓困措施的規模已經達到大約20萬億美元。如果這些行動引發價格飆升,它們可能會麵臨放緩其行動力度的壓力。如果通脹飆升,工人和消費者將會從工資單和家庭賬單上感受到其影響。超過40萬億美元的退休儲蓄則有遭受侵蝕的風險。

在經濟學界內部,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層麵的影響。倫敦經濟學院現年83歲的學者Charles Goodhart曾見證過一些正統學說的興衰,他最近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大流行病之後通貨膨脹的走勢“或許會對宏觀經濟理論和教學造成永久性的影響。”

目前,結果尚難定論。一些國家報告在危機初期物價下降,但最近卻跳升。在債券市場和消費者中間,通貨膨脹預期指標有所提高。但是,最終可以讓這個問題塵埃落定的數據可能還需要等待數年時間才會出現。投資者和公眾隻能自行來權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觀點。

通貨膨脹上升的理由:貨幣供應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的一個著名結論是,通貨膨脹永遠是貨幣現象。

這仍然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秉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各國政府為對抗大流行病創造了巨額貨幣,這個貨幣浪潮遲早會席卷整個經濟並推高價格。在許多國家,貨幣供應量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與十年前不同,當時類似的貨幣供應並未遠遠超出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範疇,這一次有跡象表明,現金正流入消費者和公司的腰包。

“今天的政策措施正在注入現金流,這將直接提高廣義的貨幣指標,” Goodhart和Talking Heads Macro的Manoj Pradhan在他們今年出版的新書《人口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的後記中寫道。隨著封鎖的放鬆和隨之而來的複蘇,其必然結果將是“通脹激增”。

反對理由:貨幣流通速度影響價格的是貨幣的使用,而不僅僅是貨幣的創造。這是對2008年以來央行加快貨幣發行但通貨膨脹率依然低迷的一種解釋。這種現象可能至今仍在發揮影響。

在美國,貨幣的“流通速度”(隨著人們購買商品和服務,貨幣換手的頻率)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下跌,但從未真正恢複過,現在已跌至前所未有的低點。

“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之間的聯係仍然很脆弱,” LH Meyer/Monetary Policy Analytics駐華盛頓的經濟學家Derek Tang表示。 “我們可能有大量的貨幣供應。但這並不一定會導致高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上升的理由:家庭財富消費反彈的速度可能比2008年之後更快,並推動價格上漲,因為更激進的政策反應緩解了家庭財務受到的打擊。

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股市在幾個月而不是幾年的短短時間內恢複。房價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對於更低的收入階層,政府為被強迫休假或被解雇的工人提供了大量支持。與貨幣刺激不同,財政刺激直接進入人們的銀行賬戶,並有很大可能性會被花掉。

所有這一切都打開了所謂“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大門,對衝基金和谘詢公司Eurizon SLJ Capital的負責人Stephen Jen表示。“當有關病毒的情緒改善時,最終需求有什麽理由不會很強勁?”他說。“任何具有提高定價能力的公司都可能會這樣做。”

反對理由:家庭恐懼得益於政府的幹預,經濟衰退期間的居民收入得以維持,但並不是所有的錢都被花掉了。儲蓄率就出現了猛增的現象。

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分上是因為抗疫封鎖導致餐館和酒吧關閉,並且民眾普遍避免航空旅行。但是,即使在經濟重新開放、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對健康和工作的擔憂也可能意味著他們會保持謹慎。

“顯然,除非人們花掉美聯儲創造的錢以及政府寄給他們的錢,否則短期內我們不會恢複正常,” Brean Capital的首席經濟顧問John Ryding表示。通貨膨脹上升的理由:中央銀行政策寬鬆許多分析師認為通脹會更高的原因之一是,在低通脹時代捍衛價格穩定的中央銀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願意讓通脹上升。

預計美聯儲將會正式承認這一轉變,宣布新策略要求其在物價超過目標時更加寬容,並避免先發製人地提高利率。美國銀行的Bruno Braizinha表示,美聯儲的關注重點是“在當前衝擊的通脹壓製方麵”,甚至在政策立場沒有正式改變之前,美聯儲就已經“承諾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低利率”。

歐洲央行也已經開始進行類似的評估。該央行之前已經嚐試過利用寬鬆貨幣政策來提升通脹,但未能獲得成功。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指出,現在新的一點是“央行承諾彌補低迷時期失去的通貨膨脹。”反對理由:勞動力市場鬆動決策者們一直遵循的一個經驗法則假設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某種平衡,也就是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

其觀點是,隻有當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全部經濟資源都得到使用時,價格才會麵臨持續的上漲壓力。

人們對這種聯係存在懷疑。不過,如果二者的確存在這種聯係,那麽它應該可以緩解對通貨膨脹的擔憂。全球各地的就業率都下降了,而且幾乎不可能迅速反彈到大流行病前的水平。

通脹上升的理由:供應衝擊已經有證據表明,供應鏈中斷正在推高價格。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寫道,“貿易、技術和企業巨頭”,即廉價的進口、技術進步和擁有足夠市場力量來壓製工資的企業巨頭,一直是“過去30年來通貨膨脹受壓抑趨勢背後的驅動力”。

但是,上述三個因素也同樣被指責導致不平等現象擴大,並且麵臨著越來越嚴厲的政治審查,“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動態發生根本性變化”。

反對理由:限製產能與新冠疫情的鬥爭經常被拿來與實際戰爭相提並論,而在曆史上,戰爭災難往往會引發通貨膨脹。

但是二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軍事衝突會破壞工廠和鐵路等經濟的供應要素,導致供應瓶頸和短缺,從而推高價格。但是,冠狀病毒疫情對這些設施毫發無損,盡管它們現在可能遭到閑置。

Natixis SA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在大流行病中,是需求受到重創。她說:“資本沒有被破壞或耗盡,因此,最終很容易變成產能過剩。”這種區別是她“處於通縮陣營”的原因之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