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科技,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人工智能AI芯片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量產商業AI芯片的公司。公司之所以取名為寒武紀,喻意為人工智能AI領域即將迎來爆炸式發展。寒武紀科技成立於2016年3月,由陳天石和陳雲霽兩兄弟共同創辦,同為“天才少年”的兩兄弟都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
2月28日晚,證監會網站顯示,寒武紀科技於2019年12月便與中信證券簽署了科創板IPO上市輔導協議。另據IHS Markit發布的數據,到2025年,AI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激增到1289億美元。如果寒武紀科技順利登陸資本市場,按當前25億美元的估值,勢必會成為“人工智能AI芯片第一股"。
業內人士認為,寒武紀選擇上市,主要是因為能夠通過資本市場更便捷、更高效地融資,大投入研發,進一步加強在AI芯片領域的龍頭地位。寒武紀的上市,將有助於帶動AI芯片整個產業鏈上、下遊的發展。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AI得到了應用。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工智能AI似乎也呈現出爆發之勢,從無人送貨到體外測溫、Al醫療診斷、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方麵實現了精準應用,AI再次重新熱鬧起來。但從目前的AI芯片市場,尤其是結合新冠疫情下的Al應用可知,AI芯片在商業上落地,是擺在寒武紀科技等AI龍頭企業所麵臨的難題。
以當前AI測溫應用為例,成本與供應短缺是關鍵的製約因素。據悉,目前市麵用於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高流量的AI測溫設備售價往往萬元起步,而普通刷臉閘機僅需兩三千元,價格高出數倍。由於疫情原因目前複工率依舊無法跟上,造成供應鏈短缺現象,企業很難直接拿到紅外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導致AI測溫刷臉門禁等產品仍處於試點或供應短缺。
下遊終端售價高昂,自然也是因為上遊芯片價格高昂。一般地,AI專用芯片AISC開發難度高、初始投入大。以28納米為例,僅僅流片成本就要過千萬美元,整體研發成本在1000到2000萬美元。據業內測算,芯片銷售利潤一般在每顆幾美元,隻有當芯片產量達到千萬量級時,芯片定價才能覆蓋研發費用和芯片成本。因此,作為專用芯片,AI獨角獸要找到如此大規模的特定應用市場其實很不容易,收入很可能不足以支撐研發,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支持。
曠視科技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2019下半年,曠視科技在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該公司在過去幾年的業績也得以為大眾所知曉:從2016年到2018年,曠視科技營收分別是6778萬元、3.1億元和14.3億元,複合增長率358.8%;但虧損則分別是3.42億元、7.59億元、33.51億元,累計虧損金額高達44.51億元;僅2019年上半年,曠視虧損多達52億元,超過過去三年虧損總和。
雖然寒武紀科技還沒有提交招股說明書,在經營上真實的業績依然成謎。但大抵可以根據曠視科技已公布出來的數字,推測寒武紀科技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去。縱然寒武紀已在智慧交通、智能製造、智能教育、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港航、智能物流、智能零售、智能農業、智能生活娛樂多個領域有所應用,市場拓展迅速,似乎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知乎上,就“在寒武紀科技工作或實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話題,有幾位匿名用戶分別寫了自己的答案。
一位匿名用戶在知乎上這樣寫道,“很慶幸離開了這家公司。先說結論,如果今年年底不上市,那麽可能就真的撐不下去了。公司內部派係極度嚴重,華為係大權在握,中科係苦苦支撐。曾經的幾個創始人,基本上都邊緣化了,但是股份是死的,所以華為係又沒有辦法對中科係趕盡殺絕。”該用戶繼續說,“別的不說,2018年的思元100,年中發布,年底就可以用了,2019年中發布的270和220,到現在都沒法正常使用,研發人員多了好幾倍,產品軟件倒是做不好了?宣傳的一萬多FPS呢?吊打英偉達呢?華為係的一幫人,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再這樣下去,就徹底完蛋了。”
有匿名用戶在知乎上稱,寒武紀的問題,除了研發領導水平太差,還有一個就是市場部(營銷公關)的人不行。
再有匿名用戶說,“寒武紀內部研發已經被華為係把控了,應該不會有什麽前途了,都散了吧。”
另有幾位匿名用戶也都發表了基本相近的看法,對寒武紀的未來持保守悲觀的預期。
至於這幾位匿名用戶對寒武紀的說法到底有幾分可信,姑且不管。
在過去兩年裏,AI芯片將持續火熱,大家紮堆進入。到了2020年,行業將會洗牌。由於目前AI算法還在不斷演進、匯總,最終成功與否,則將取決於各家公司選擇的技術路徑,以及在推動產品商業化落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