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保險板塊的“正常化潰敗”,從市場經濟到總統的嘴巴經濟

美國醫療保險板塊的“政策化潰敗”:從市場經濟到總統嘴巴經濟
過去三年,美股市場的結構性扭曲愈發明顯。半導體、AI、能源轉型等板塊在政策推動下被資本高度追捧,而醫療保險這一關乎民生的剛需行業,卻在業績穩健的情況下持續被壓製。以 Centene(CNC)為代表的商業醫保企業,盡管保持著數千億美元的年營收和充裕的現金流,卻在資本市場遭遇估值塌陷。這種現象的背後,正是美國資本市場從“市場經濟”滑向“嘴巴經濟”的典型體現。
CNC 在 2025 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已突破 1300 億美元,同比仍保持兩位數增長,現金儲備超過 140 億美元,業務遍及 Medicare、Medicaid、Marketplace 等主要醫保領域。然而,截至 2025 年秋,其市值僅約 170 億美元,市盈率甚至低於 10 倍。這意味著公司每年創造的利潤接近市值的30%,在任何正常市場中,這樣的資產理應被視為“現金牛”與避險標的。但在現實中,投資者用腳投票,資本持續流出醫療保險板塊,轉而追逐政策扶持的“芯片概念”與“AI幻夢”。
在當下的美股結構中,公司經營與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已經讓位於政策解讀。白宮一句“要降低醫保費用”,足以讓整個行業市值蒸發上千億美元;CMS(美國醫保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發布年度費率調整公告,就可能讓企業利潤預期瞬間被腰斬;國會關於藥價談判的幾次聽證,會讓股價劇烈波動,遠超任何財報季的影響。這意味著,醫療保險行業不再受市場邏輯支配,而受政治語言與財政壓力主導。總統的嘴巴成了定價中樞——這並非誇張,而是美股醫療保險板塊近年來的真實寫照。
美國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選擇性極強。半導體與新能源被塑造成“國家安全”的象征,享受巨額補貼與稅收減免,股價動輒百倍市盈率。而醫療保險行業則被視作“財政負擔”,成為削減預算與民粹言論的犧牲品。這造成了資本的結構性錯配——政策寵兒獲得敘事溢價,政策棄子被貼上道德負債。Centene、UnitedHealth、Elevance 等公司的基本麵並未惡化,但市場用政治貼水的方式壓製它們的估值。這種非市場化定價機製,已讓“基本麵分析”在該行業幾乎失效。
這種由政策和敘事主導的“嘴巴經濟”並非短期現象,而是製度性風險的反映:財政赤字壓力外溢——政府通過壓縮醫保支付、延遲補償來間接削減開支,商業保險公司成為隱性財政負擔的承擔者;政治周期影響估值周期——每逢大選或財政談判,醫療保險行業成為“削減支出”的政治樣板;市場信號失真——資本從穩健行業撤出,集中於高估值科技板塊,形成新的結構性泡沫。一旦財政或政策風向逆轉,醫療保險行業的估值修複將是劇烈的、非線性的。但在此之前,它被迫長期承受“政策性通縮”壓力。
美國醫療保險板塊的遭遇,標誌著美股從“價值發現”轉向“政治博弈”的時代變遷。當資本追隨政策而非利潤,當投資者傾聽總統的嘴巴而非財報的數字,市場經濟的邏輯就已經被改寫。Centene 們依舊在為數千萬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創造真實的現金流與社會價值,但它們的股價,卻早已被政治噪音掩蓋。在這個階段,真正的理性投資者,不僅要讀懂財報,更要讀懂權力結構。這是一個嘴巴決定估值的時代,而市場理性,正在被一場看不見的政治敘事悄然吞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