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DA AI芯片光互連相關。 今天看到說華為用自家AI芯片光互連如何遙遙領先,查了查。
—光互連(Optical Interconnect)在 AI 芯片中的成本問題,幾乎就是決定它能否普及的核心因素。
?
???? 光互連的成本構成
1. 光電轉換器件(E/O、O/E)
? 電信號 → 光信號(激光器/調製器)
? 光信號 → 電信號(探測器/放大器)
? 這是最貴的一環,因為需要 矽光子器件 + 精密封裝。
? 目前單個光收發模塊的成本 = 數百美元 ~ 上千美元。
2. 光纖/波導布線
? 光纖本身便宜(1 美元/米級別),但在芯片和板級封裝裏,需要 光波導 / 光耦合器,封裝成本很高。
3. 散熱與封裝
? 光器件需要高精度對準(alignment),生產良率低。
? 相比電互連(銅線焊接),光互連的封裝工藝更複雜,成本至少 高 3–5 倍。
4. 可靠性和量產
? 電互連工藝成熟,量產良率 >95%。
? 光互連還在研發/小規模試產階段,良率可能隻有 60–80%,成本自然高。
?
???? 為什麽沒有大規模普及?
1. 成本高、產業鏈不成熟
? 電互連(SerDes + PCB + 銅線)非常成熟,成本極低。
? 光互連還在實驗室/小規模應用,缺乏規模效應。
2. 軟件生態缺失
? 目前 AI 框架和硬件生態都是為 GPU + 電互連(NVLink、IB) 優化的。
? 光互連雖然帶寬更高,但如果軟件棧不能調度/利用,優勢無法發揮。
3. 功耗不一定全麵占優
? 光纖傳輸能耗低,但 光電轉換模塊功耗高。
? 如果在芯片之間需要頻繁轉換(電?光?電),總能耗優勢會被抵消。
4. 短期“沒到瓶頸”
? NVIDIA 的 NVLink + InfiniBand 還能繼續升級(比如 800 Gbps NDR)。
? 隻要電互連還能支撐 1–3 代 GPU 的發展,廠商沒動力大規模轉向光互連。
5. 產能受限 & 技術壁壘
? 光互連需要 矽光子工藝 + 先進封裝,這在台積電/英特爾/中芯國際等產線並不是大規模量產的主流工藝。
?
???? 成本量級(對比)
互連方式 帶寬 單通道成本 功耗 成熟度
電互連(SerDes+銅線) ~100–200 Gbps 幾美元 高 極成熟
InfiniBand NDR/HDR 400–800 Gbps 數百美元 高 成熟
光互連(芯片級 Optical I/O) 800 Gbps–1 Tbps 500–1000+ 美元 中(E/O 損耗高) 研發中
?
???? 什麽時候可能普及?
? 2025–2027
? 小規模商用(高性能計算、國防、金融超算)。
? 美國 Ayar Labs、Lightmatter 已經在做 400–800 Gbps 光 I/O 原型。
? 2028–2030
? 成本下降到和高端 InfiniBand 相當時(單模塊 ? 可能率先在 AI 超算中心/雲廠商 普及。
? 2030 以後
? 如果電互連徹底遇到瓶頸(>1 Tbps/通道難以實現),光互連才會成為 主流方案。
?
? 結論:
光互連 AI 芯片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根本原因是:
? 成本高(光電轉換+封裝良率低)
? 生態不足(軟件棧還不支持大規模調度光互連)
? 短期電互連還能繼續迭代(NVLink/InfiniBand 足夠支撐數年)。
時間表:2026–2030 年左右,光互連才有可能進入大規模商用。
?
NVDA AI芯片光互連相關。
所有跟帖:
•
這文章是不是去年的,光模塊今年已經爆發,看中際旭創和新易盛的業績和股價,妥妥的十倍股
-z10-
♀
(0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19:37:03
•
這兩家做的是網絡光互連, 不是芯片級的光互連。
-wavegreen-
♂
(0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