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炒掉統計局長(尤其是在剛剛出差的就業數據之後)釋放的信號很明顯:數據發布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政治忠誠問題。這會讓統計係統的其他高層和執行人員產生“寒蟬效應”——即便他們本意是專業中立,也會下意識避免交出讓總統不高興的數字。
所以,如果你的問題是:下周的CPI數據會不會更“討川普喜歡”——從政治壓力角度看,很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
技術口徑上的“調整”
-
統計口徑本來就有很多主觀選擇,比如食品與能源權重、替代效應、租金估算方式(OER)。
-
如果想讓CPI看起來更低,隻要在一些容易解釋的地方動動權重或模型,就可以在“合理範圍”內拉低數據。
-
-
“預期管理”
-
事先通過媒體釋放“通脹可能回落”的消息,讓市場提前形成心理準備。
-
數據一出,哪怕隻是略低於預期,也能被包裝成川普政策的勝利。
-
-
發布措辭的引導
-
就算核心CPI沒怎麽降,也可以在新聞稿和白宮的解讀中強調環比、剔除某些波動項、或突出“未來會更好”的趨勢。
-
-
對統計官員的“隱性問責”
-
在炒掉局長之後,下麵的人會更謹慎,不僅是為了保住飯碗,還會刻意規避任何可能惹怒總統的“壞數字”。
-
這就意味著——下周的數據未必完全是假的,但更可能是經過“有意設計”而對政治友好。
而市場和媒體也會因為這種人事信號,對官方數據的可信度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