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becoins VS CDO,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ChatGPT Generated)

本帖於 2025-06-09 09:10:4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wtct2020 編輯

什麽是“美國政府推行的穩定幣”?

目前,美國政府並沒有正式“推行”某一個官方的穩定幣,但確實在推進與穩定幣相關的監管和框架建設。具體包括:

  1. 財政部(Treasury)SEC、CFTC 等監管機構對穩定幣的法律屬性、發行方合規性、儲備要求等進行規範。

  2. 私人企業(如PayPal推出的PYUSD)在政府監管下發行穩定幣。

  3. 美國國會有多個法案提議允許銀行或授權機構發行由美元支持的穩定幣,類似於“數字美元代幣化”。

而川普最近的表態(2024-2025期間)則相對友好,傳出他可能支持私人穩定幣替代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反對政府過度幹預或美聯儲主導發行的“數字美元”。

 

Generated image

美國發行的 Stablecoins(穩定幣) 與 2008年金融危機中引發災難的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擔保憑證) 有某些結構上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本質上的重大差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比較:


一、共同點:結構化金融產品的“穩定”幻覺

特征 穩定幣(Stablecoins) CDO(2008年)
包裝與設計 通常號稱由法幣資產(如美元)或等值資產支持,1:1錨定 把次級房貸打包為“評級較高”的債券出售
投資人信心來源 對資產儲備的信任(如USDC、USDT的擔保品、審計) 對信用評級(AAA)和抵押資產的信任
看似低風險 穩定幣聲稱“不會貶值”、“兌換無風險” AAA評級CDO被視為幾乎零風險
廣泛使用 被DeFi、交易所、跨境支付等廣泛采用 被全球金融機構購買與衍生交易

核心共同點: 兩者都創造出一種“看似安全”的金融工具,實際風險被結構隱藏或嚴重低估。


二、關鍵差異:透明度、監管與杠杆

項目 穩定幣(以USDC/USDT為例) CDO
資產基礎 多為美元、短期美債、商業票據等 大量為次級房貸、信用質量差
監管情況 目前監管較為模糊,尚無統一標準(但趨於收緊) 當年缺乏監管,信用評級機構與發起機構利益衝突
流動性風險 遇大規模贖回時(如UST崩盤)可發生“擠兌” 房價下跌→還款違約→CDO價值暴跌
杠杆程度 部分算法穩定幣或DeFi平台中存在高杠杆(如Anchor) CDO結構中隱藏大量杠杆,如CDO-squared
透明度 部分穩定幣公布儲備明細,部分則不透明(如USDT曾被質疑) 當年CDO底層資產信息非常複雜難解讀
係統關聯性 與整個加密生態密切綁定,但對傳統銀行係統影響尚有限 CDO嵌入整個銀行係統,違約引發係統性崩潰

三、實際危害的對比

維度 穩定幣危機(如UST/terra) CDO危機(2008年)
引爆時間 幾天內快速崩潰(如UST脫鉤) 房貸違約緩慢累積,最終雪崩式爆發
影響範圍 加密市場內爆,用戶資產歸零 全球金融係統連鎖反應,銀行破產、股市崩盤
政府幹預 少(目前為止) 大規模救市(TARP、QE、利率下調)

四、類比的啟示:風險來自“信任錯位”

  • 穩定幣讓人以為1 USDC = 1 USD“永遠成立”,但若儲備資產無法即刻兌付,則極易引發擠兌。

  • CDO讓人以為“評級AAA就絕對安全”,但背後是風險房貸,違約後無法兌付。

這兩者都體現出**“金融信任錯配”**的問題,即:

表麵安全,實際脆弱,一旦信心喪失,崩潰極快。


五、總結:未來的係統性風險是否可能?

結論
穩定幣是否像CDO一樣危險? 尚未達到同等級別係統風險,但如不加強監管,未來可能威脅金融穩定。
監管者應如何應對? 應加強儲備審計流動性規則發行資質審批,如 SEC、OCC、Fed 逐步介入
投資人應注意? 不要盲目信任“1:1錨定”,應關注穩定幣背後的資產結構與透明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