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填補貿易逆差,大肆購買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等。
歐盟和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特朗普今天剛要求歐盟,加大購買美國天然氣和石油,更要求日本放開農產品、汽車等關鍵市場。
歐盟本來大量買中東和俄羅斯的油氣,這些油氣即便宜運輸也方便,但現在美國會強逼歐盟買美國能源,可美國油氣貴啊,這會很大提升整個歐盟的生產和生活成本。
而日本,一貫對自己市場保護的很好,日本國內的農產品市場號稱“最堅固的堡壘”,誰都打不進去,特朗普就要摧毀日本農產品堡壘,還有日本汽車,日本人隻買日本車,特朗普說這是歧視,要逼迫日本買美國車。
第二,在地化生產
第二條,就是去美國設廠生產,日本車、德國車、台積電的芯片,一切有價值的產業都要回美國設廠生產,且必須承諾對美國的持續投資計劃。
第三,美元貶值
1980年代廣場協議時期,美國命令日本、法國、英國、西德等國在同一時間拋售美元,同時進行本幣升值,當市場主要貨幣都升值時,美元會開始不斷貶值。
如今也一樣,各國的投降協議裏,也一定會有關於本幣升值,幫助美元貶值的內容。
由於美元太強勢,很不利於出口,“美國製造業”想要複蘇,美元必須貶值,再配上第二條“在地化生產”的製造業回歸。
美國製造的商品搭配上美元持續貶值,這才是一條完整的策略鏈。
但像日本韓國這種長年依靠本幣貶值,拉動出口的國家,一旦向美元投降,日幣韓幣開始快速升值,那日韓經濟必然會大出血。
第四,百年長債
由於美債過於龐大,大到足以摧毀美國,所以必須降低風險,在美聯儲還未降息,或者降息幅度不足預期前,對他國持有的美債進行“債務置換”,就是一種必要操作。
需要將短期債務,替換為為期50年甚至100年的超長債。
美其名曰,美國不是不還債,隻是還債周期長一點(100年),這種債務置換能相當程度的減輕美國的還債壓力,讓美國可有餘力進行“化解整體債務風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