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對美國通脹數據低於預期感到振奮,包括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均下降。但與此同時,歐洲和加拿大對美國提高了反製關稅,歐洲的關稅甚至高達50%,並且特意針對共和黨執政州的產品,這使得貿易摩擦的烈度顯著升級。

美國貿易代表格裏爾(Greer)已明確表示:“多年來,歐盟一直反對美國推動再工業化的努力。曆屆美國政府試圖與歐盟合作,共同應對鋼鐵、鋁及其他領域的全球產能過剩問題,但歐盟采取的措施不僅力度不足,而且為時過晚。如果歐盟像製裁美國這樣迅速地解決全球產能過剩問題,我們今天或許已處於完全不同的局麵。歐盟采取的懲罰性措施完全忽視了美國的國家安全需求——實際上也忽視了國際安全需求,這再次表明歐盟的貿易和經濟政策脫離現實。”

特朗普總統表示:“我們會贏得這場金融戰爭。” 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場金融之爭:歐洲正極力尋求美國的國防保障,歐洲同時也需要美國的液化天然氣(LNG)和美聯儲的貨幣互換支持。

加拿大候任總理卡尼表示,如果能“尊重加拿大主權”,他願意就《美墨加協定》(USMCA)重新談判。但從國家戰略角度看,美國必定希望加拿大在對華關稅問題上與其保持一致,如此一來,加拿大真正的主權就難以保全。安大略省長福特將於今天會見美國商務部長魯特尼克(Lutnick),結果究竟是友好暢談(schmooze)、抱怨不斷(kvetch),還是徹底崩潰(plotz),我們拭目以待。加拿大央行(BOC)昨天按預期降息25個基點至2.75%,但與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相比,這場降息顯得平淡無奇。事實上,隨著地緣政治版圖逐漸模糊,加拿大向歐洲靠攏的呼聲正在上升:加拿大講法語、擁有歐洲所需的豐富資源,且歐洲市場對加拿大來說非常巨大。但格陵蘭問題可能成為障礙,昨天的選舉進一步推動了格陵蘭的獨立傾向,盡管最親美的政黨並未取得主導權。此外,加拿大毗鄰俄羅斯和中國感興趣的地區,卻連歐盟的防務投入標準都達不到;而美國則始終與其主要經濟中心直接接壤。

墨西哥尚未提高反製關稅,計劃等到4月2日才行動。這究竟是一項“北美堡壘”計劃,還是僅僅在等待和觀望,目前還不明確。

英國也還沒有采取加征關稅行動,而是聲稱“正在談判一項包含關稅內容的經濟協議,如果談判成功會予以考慮”,並且“保留所有選項”。如果英國獲得美國關稅豁免,這將意味著美英之間的戰略正在把英國從歐洲分離出去。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特朗普確實想徹底重塑美國。《華爾街日報》質疑他是否采取了“清算主義式方法”;《金融時報》則強調,他認為美國需要經曆“休克療法”才能再次成為製造業強國,即使經濟衰退也阻擋不了他。事實上,當我們不斷聽到“關注主街而非華爾街”、“國家安全優先”、“著眼長期而非短期季度業績”、“不要隻盯著股市”等言論時,這越來越類似於中國“共同富裕”的提法。我已持續十年論證,新自由主義必定會向重商主義靠攏,以抵抗這種趨勢。諷刺的是,那些起初並未意識到中國“共同富裕”政策的政治邏輯的市場,當初隻稱之為“監管改革”,直到數年後才發出“中國已不可投資”的哀歎,而現在卻又開始轉向投資中國資產,而非美國資產。

不論如何,所有這些市場波動都有助於限製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這正是白宮目前關注的焦點:股市到底需要下跌到何種程度,美聯儲才會在再三強調“這不是我們職責範圍內的事、我們不會幹預”之後又一如既往地出手相救?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因為屆時股市可能又會迅速反彈。

與此同時,歐洲的通脹式再武裝(例如大眾汽車表示可能重新為德國軍方生產產品)已開始遭遇監管和供應端的瓶頸,這些瓶頸隻會變得更加嚴重,尤其在美歐貿易戰或“去風險化”持續的情況下。曆史經驗表明,如果歐盟以為可以在自由市場環境下實現大規模軍備擴張並獲取高額利潤、同時又不引發通脹,那就可能犯了嚴重的錯誤。這些問題已在我們最新的全球戰略特別報告《歐盟經濟治國術最新進展:來真的了,也是現實政治》中深入探討。報告的結論是:歐盟若想實現其雄心勃勃的大戰略目標,就必須進行結構性轉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市場不會得到一些安慰:

美國環保署(EPA)署長澤爾丁(Zeldin)剛宣布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放鬆監管行動”,同時政府也提出了全麵的減稅方案,唯一例外的是對外國生產,即維持關稅。與此同時,參議院民主黨正在尋求阻止眾議院通過一項將政府支出維持在拜登時期水平的法案,以抗議“減少政府開支”(DOGE政策),並威脅要造成政府停擺——這種停擺或許正是DOGE最希望看到的。

中國正試圖再次展現其重視民營經濟的姿態,但同時又聲稱要進一步強化其出口導向型的過剩產能模式,這將使企業在部分領域持續麵臨盈利困難,而美國、歐盟乃至全球又會作何回應呢?
歐盟則承諾大幅削減繁文縟節,減少監管負擔。

地緣政治背景更加錯綜複雜:

美國在重新啟動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和情報共享後,又威脅若俄羅斯拒絕和談,將徹底摧毀俄羅斯經濟。這不正是自2022年2月以來的戰略目標嗎?而這一戰略又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伊朗似乎已拒絕了美國的核談判提議,這意味著剩下的隻有強硬手段,對所有相關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洲——都是一種考驗。如果歐盟以為隻需擔心烏克蘭問題就足夠了,那將是嚴重誤判。

事實上,俄羅斯、中國和伊朗將於明日在北京舉行高級別聯合會議,商討伊朗核計劃及美國威脅的問題。這將進一步考驗美國“逆尼克鬆”(Noxin)的地緣戰略是否有效。坦白說,如果此戰略有效,反而會令人意外——畢竟“Noxin”中間正好夾著一個明確的“Xi”。

如果美國的這一戰略失敗,可能會迫使其迅速做出艱難選擇,例如是否全力聚焦亞洲,或讓以色列自行決定並隻提供援助,而歐洲則可能迅速被迫獨自應對日益緊密的俄、中、伊聯盟。顯然,這種情形下的經濟政治與市場變化將遠遠超過目前人們所見或歐洲所承諾的水平。

這一切或許令人震驚,但本就該如此。這並非預測,而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厚尾風險”,而且遠比昨天發布的、隻具回顧性質的美國通脹數據重要得多。

所有跟帖: 

如果《美墨加協定》(USMCA)重新談判破裂? -HBW- 給 HBW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3/2025 postreply 09:25: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