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些帖子討論了股票是否可以預測的問題。我的觀點是,股票的表現在某些意義上是可以預測的。
我統計分析了股票的技術指標與股票表現的關係。以下以MACD中DIF和DEA統計來展示技術指標與股票表現的關係.
先介紹一下一些概念:
技術指標值:采樣日的技術指標。以下圖中特指DIF和DEA。
輸入MACD公式的價格參數進行了無量綱處理。所以所有股票、所有日期得到的技術指標是可以 比較的。我會在合適的場合來證明這樣的輸入數據處理不會顛覆MACD的原意。
由此得到了所有股票,所有日期的DIF和DEA序列。
技術指標離散化:將排序的技術指標由小到大分成等數量的100份,由此技術指標轉換為技術狀態(Status)。每種技術指標值變成了整數的狀態等級(圖中的Status Class)。
股票走勢表現:在采樣日之後8天中發生的最大收益(圖中的Gain)和最大損失(圖中的Loss)
股票的市場表現:用采樣日市場中的,同一Group的股票的,(三個圖來源於Nasdaq市值較大的股票(Group的股票數量應該是一千多,因日期不定))8天中的最大收盤漲/跌幅排序,得到獲利排行(GainRank)和虧損排行(LossRank)。排行值(Position Index)除以股票總數得到0到100的值(圖中的Mark)。
至此可以進行簡單的求平均值統計分析。每一個統計點大約7萬多條交易數。最早的數據大約在1986年。
圖1 技術狀態等級與市場排行的關係:
圖2. 技術指標vs平均損益
圖3 技術指標與自定義的底線損益的關係。
底線損益是指:以采樣日收盤價買入後8天內Gain超過5%的次數百分比,和Loss比-5%還大(例如-6%)。次數百分比
這裏不作進一步圖形解釋。我確信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的交易不會徹底改變以上的統計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