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警告說,有針對性的雙邊行動不會解決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而且可能會惡化

史蒂芬·羅奇警告說,有針對性的雙邊行動不會解決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而且可能會惡化
停泊在洛杉磯港碼頭的集裝箱船

美國政客長期以來一直在破壞經濟政策辯論。一些人認識到了現實,就像喬治·H·W·布什 將 所謂的供給側減稅描述為“巫毒經濟學”時一樣。但太多的人為了獲得政治分數而扭曲經濟統計數據和分析——想想“現代貨幣理論”或“赤字責罵”。

當前有關中美脫鉤的爭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 喬·拜登總統 開始,美國政策製定者終於 意識到 ,主張全麵脫鉤是沒有意義的。財政部長 珍妮特·耶倫 聲稱這將是“災難性的”。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也 否認了這種可能性, 強調 創紀錄的雙邊貿易是  兩個緊密一體化經濟體根本不可能脫鉤的初步證據。

仔細觀察這些數字可以提供更細致的評估。是的,中美雙邊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總額)  在 2022 年達到創紀錄的 7,609 億美元。但 GDP 及其大部分主要組成部分也打破了記錄。這些數字均以名義美元表示,未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在當前的通脹環境下,許多指標的當前美元估值幾乎每天都創下新紀錄。這幾乎不能告訴我們實際經濟活動的潮起潮落。

根據GDP水平衡量跨境貿易可以更準確地衡量對華貿易如何推動美國經濟。在此基礎上, 到 2022 年,中美雙邊 貨物和服務貿易將占美國 GDP 的 3%,比 2014 年 3.7% 的峰值下降 19%。盡管這與完全脫鉤相去甚遠 — — 這意味著美國中國的貿易與GDP之比接近於零——這無疑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有意義的一步。

毫不奇怪,最近的降幅中有 75% 發生在 2018 年之後,當時的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了高額關稅。中國在美國整體貿易失衡中所占份額的下降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特別是如果喬·拜登政府如預期那樣維持特朗普的關稅並對先進技術實施新一輪製裁的  話

 
 
 
 
 
 
 
 
 
 
22.8K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的卡隆 (Caron) 表示美國 PMI 觸底,歐洲也將緊隨其後
 
 

這種可能性凸顯了大多數政治家在脫鉤辯論中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美國 巨額貿易逆差的宏觀經濟基礎。2022年,盡管對華貿易不平衡有所減少,但美國與106個國家(包括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總額仍達到創紀錄的1.18萬億美元。

正如我 反複重複的那樣,這是美國國內儲蓄嚴重短缺的不幸但自然的結果。2023 年第一季度,美國 國內淨儲蓄率 降至國民收入的-1.2%,這是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遠低於 1960 年至 2000 年 7.6% 的平均水平。為了投資和增長,美國不得不維持巨額國際收支和多邊貿易逆差來吸引外國資本。

讓美國政界人士感到不安的現實是,如果不解決預算赤字問題,美國多邊失衡的根源儲蓄短缺隻會持續存在。這意味著有針對性的雙邊行動 — — 在本例中是針對中國的關稅和製裁 — — 無法解決貿易問題。

這就是脫鉤故事發生特別不祥的轉折的地方。中國在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總額中所占的份額雖然仍然是最大的,但自貿易戰爆發以來已有所縮小,從 2018 年的 47% 降至 2022 年的 32  %同期, 其他六個國家 ——加拿大、墨西哥、印度、韓國、台灣和愛爾蘭——的合計份額從 24% 上升到 36%。這種貿易轉移並不令人意外。對於任何儲蓄短缺的經濟體來說,對主要貿易夥伴征收關稅和/或製裁都是理所當然的。

來自中國的貿易轉移尤其陰險,因為它將赤字從低成本進口商品供應商轉移到成本較高的生產商。這就是為什麽大多數經濟學家大聲疾呼保護主義最終是 對國內公司和消費者征稅的原因之一 。華盛頓顯然對這些呼聲充耳不聞。但事實仍然是,擠壓中國在政治上基本上相當於重新安排泰坦尼克號上的躺椅。

耶倫是一位一流的經濟學家,他知道這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她  在 6 月 13 日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作證後的一次交流中 表示,“試圖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這是正確的。去風險?是的。脫鉤?絕對不。” 唉,這是錯誤的二分法。徹底脫鉤就是稻草人。現實情況要漸進得多。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現實與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擔憂相矛盾。繼 歐洲之後,拜登政府試圖從安全角度重新審視有關經濟脫鉤的辯論,強調“去風險”,即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現在可以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合理化。

雖然這一論點 值得商榷,但數字卻不容爭議。脫鉤的影響已經很明顯,因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構成正在從中國轉移,而且這種貿易轉移意味著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的解體。 無論你怎麽稱呼它 ——去風險或脫鉤之路上的漸進步驟——都無法避免對美國經濟的有害影響。美國政客再次竭盡全力混淆現實、轉移話題。

穀歌翻譯Stephen Roach warns that targeted bilateral actions will not resolve, and could worsen, America's outsize trade deficit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