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產市場,不能看人民日報,那是全國性起指導意義的。我在上海有房,也不能相信新民晚報,那是文匯解放報的應聲。總而言之報紙上的東西一般相信50%,維信上的東西就“微微相信”。
談一下我最近20年在上海買房,賣房的經曆,隻是一個極小的樣本。
2007年,因為家裏老人需要電梯房,在淮海路華山路南模隔壁,買了一個二手房。如果不是對上海地域熟悉的朋友,隻能抱歉了,好在有穀歌。房產證上麵積95平方米,2房1 廳,帶陽台,花了203 萬。當時大概除了我,都說貴。我弟一臉鄙視:200 萬就買個二手房?2018年老人過世後,賣掉,900 萬。
老人原來住的房子,上海稱為“租賃房”,在東湖電影院附近,2018 年同時賣掉,600萬。附近類似的“產權房”,至少2000 萬。
2018年, 住在老房子裏的一個子女,在原龍華機場處買了一套有江景的2房2 廳,140 平方米,450 萬。
2019 年,考慮退休回上海會住的時間多一些,老人都去世,不能老是擠在別人家,買房。不太考慮地點,要安靜,要新房少維修。在離人民廣場70公裏的滴水湖處買了一套公寓,3 房2 廳,110 平方米,280 萬。買後剛住了一次3 個星期,回美後就是疫情大爆發。一切都在變,但我犯的錯誤至今還在買單。2 年前就想賣掉,上海的朋友告訴我等到5 年期滿就可省稅。2024 想賣,買者開價都在250萬左右,不賣。上月有人開價150萬,一咬牙。但人家又不買了,上海人是買漲不買跌。
同時間,太太家的一套房子,很早買的,大概是90 年代中,地點在當時的市區邊緣,漕河涇過去,徐匯區和上海縣交界的地方。2 房1 廳,90 平方米,30餘萬。去年回去她想賣,鄰居550 萬想買,她想580 萬,當然不能成交。今年5 月回去,形勢不容樂觀,果斷450萬出手。
還是老話,地點最重要,其它的談房價,有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