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穩健與機會之間
回望當初,我的目標非常明確——建立一套穩定且可持續的現金流係統,為家庭增添一條獨立於薪資之外的經濟來源,不再將生活寄托於唯一一份工資的安穩與變數。同時,也希望為下一代打下堅實的資產基礎,讓他們在風雨中擁有真正可以依靠的“蓄水池”。
正因此,我選擇了相對保守卻可控的方式——親自選房、親自翻修、親自管理與出租。每一棟房產的更新改造,幾乎都出自我本人或我團隊的直接參與。這不僅令房產迅速投入運營,也讓我對物業狀況、租客結構與現金流情況有更深入的掌握。
這種穩健踏實的投資策略,確實在數年間為我積累起一套可觀的資產組合,不僅為家庭帶來財務上的穩定與從容,也讓“上班”不再是為生計奔波的必須,而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隨著市場整體走高,我所持物業也隨之穩步升值。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與認知的提升,我開始不時思考:如果當年選擇了另一種更具杠杆與速度的路徑,今天的收獲是否會更大?
我開始重新審視當初放棄的那條路:不做或者隻是通過輕度翻修或持有後轉售,以獲取更高的資本利得。這種做法在近年的市場行情下,屢屢展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杠杆效應。
我記得清楚,最早傑克有提醒我:“不要花太多錢在精裝修上,與其精益求精,不如廣撒網。”
還有幾套因手續拖延而交割緩慢的房產,在簽約當日幾個經紀人都對我建議:“這些房子原樣轉手即可溢價 20%。有的說不必改造太多,稍作整理便可出租,過一陣子再伺機脫手。”也許是性格使然的固執,也或許是認知上的局限,那些年我始終堅持走自己設定的道路,執著於通往那一個明確的目標。
市場的發展,後來逐漸驗證了他們的判斷。許多並未進行實際施工的房產,在一年或者幾年之後轉售價格便提升兩至三成,甚至更多。其中某些物業不過是在更有利的市場時機被重新包裝、定價、掛牌而已。
我親眼目睹過幾次“無為而治”的財富積累實例:去年隔壁一棟遺產屋以 $1.2M 出售,房況堪憂,本以為買家會進行徹底翻修。誰知一年後重新上市,幾乎原樣,售價比去年掛牌價卻高出約 25%。經調查得知,是原買家代理半價購入,僅以時間為杠杆完成套利。
另一案例則發生在我一棟物業的左鄰側,在 2015 年掛牌價僅 $75 萬,後未見大動作,2019便以 $1.5M 售出,後續買家將其拆除重建。而最初購入者,僅憑眼光與時機,便實現翻倍收益。
這些案例的背後,映射出一個深層邏輯:認知邊界,限製了資產的增值速度。人們常說,一個人賺不到超過其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這句話,在房地產投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而且彼時的我隻是專注地打造屬於自己的現金流資產池。
現在回望,我並不是懊悔自己的選擇。隻是經曆多了,才慢慢看見另一種可能。倘若時間重來,我或許會在“現金流”與“資本利得”之間,嚐試尋求一個更平衡的組合。
站在今天的時間點回望,我走過的這條路雖不是最快,但是還算穩健。未來也許也會逐步融入更多策略與可能性——既要現金流,也能捕捉機會;既要腳踏實地,也敢仰望星空。
所以在我看來,投資從來不是單選題,而是一場不斷修正認知、優化路徑的旅程。每一步未必都是最優解,但隻要目標清晰、方向正確,終將收獲自己的確定性成果。這或許就是投資最美的地方:它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持續深化的對話——與市場的對話,與認知的對話,最終,是與自己的對話。
感謝每一位願意讀到這裏的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