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曾在投資裏財壇發表過,如今舊文修改重發。 不喜勿噴。
--------------------------------------------
回首往昔,我發現自己每一次重要的轉折背後,總有一位或幾位關鍵人物,在我人生的岔路口點醒我、拉我一把。這些貴人,不一定是至親,也許隻是擦肩而過的緣分,卻在關鍵時刻給予我不可替代的推動力。
最先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我並不特別聰明,也算不上勤奮。出國留學對我而言,既是夢想,也受到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臨行前,父親為我準備了幾千美元。但就在出發前,我無意中聽見他對親戚說:“她可能吃不了苦。”那一刻,一股倔強湧上心頭,我賭氣隻拿了400美元就踏上旅途。母親默默地把幾套金飾塞進我的行李,說:“要是真遇上難關,也許還能換口麵包吃。”那一幕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腦海,母愛的溫暖讓我一次次淚目。
抵達美國後,在一家店裏做收銀員。也正是在那裏,我認識了一位姑娘,通過她結識了現在的丈夫。雖然後來我們失去了聯係,但我始終心懷感激,願她此刻一切安好。
後來我走上了投資這條路,遇見了我的引路人——地產經紀馬克。他讓我明白,房地產並不是富人的專屬領域,而是普通人也能用來積累財富的工具。沒有他,我可能還隻是在櫥窗前“window shopping”,看幾套房子感歎幾句,然後繼續過著“賺一點,花一點”的日子。
那時,我們哪怕想攢下20%的儲蓄都很吃力。除了公婆來家裏時偶爾開火做飯,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外麵吃,閑暇就四處遊玩。吃喝玩樂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也正是在那樣的生活狀態中,我遇見了Linda——法拉盛一家美容院的美容師。我從小愛“臭美”,從國內起就喜歡做眉毛、敷臉,享受那種“被照顧”的感覺。Linda來自馬來西亞,早年在曼哈頓開服裝廠。隨著八九十年代製造業大量外包,她的工廠倒閉,她轉型開了美容院。
她常一邊幫我按摩臉,一邊分享她的人生經曆。她曾在雷哥公園擁有幾棟出租房和幾塊地,還喜歡收藏金飾。她告訴我:“投資要跟著人走,錢不能全放銀行。”她有個朋友,曾賣掉工廠賺了幾十萬美元,把錢全存銀行靠利息生活,結果利息下跌,生活捉襟見肘,隻能回來向她求助。她勸他們買房,可當時他們手裏隻剩三十幾萬,不敢出手,錯過了最佳時機。
她還說:“投資要選人多的地方,但孩子教育最好放在離城市不遠、安全安靜的地方。”她自己在長島有一棟大房子,養育了六個孩子,後院種花、種菜、養小動物,一家人其樂融融。
Linda的話讓我意識到,財富的積累並不隻有一種方式。她每次幫我做臉隻收20美元,還總是溫柔地鼓勵我,分享她的經曆與智慧,仿佛在無聲中點亮了我人生的一盞燈。後來我搬家,聯係逐漸減少。有一次打電話給她,她告訴我自己已不再做美容,而是在美容學校教書了。我為她感到高興,也深深懷念那段充滿啟發的時光。
還有一位“貴人”,是一家曾“優化”我丈夫的公司。2010年,他被裁員。雖然僅隔一周就找到了新工作,但這場意外就像一盆冷水,把我們從安逸中驚醒。
那時我們已經習慣了平穩的生活。自2002年我因公司搬遷辭職後,便專心照顧家庭。丈夫收入穩定,沒有房貸壓力,生活雖不富裕,卻也安逸從容。然而這場裁員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家庭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個人的收入上。重返職場對我來說並不現實。一來脫離職場已久,二來孩子還需照顧。更糟的是,丈夫的新工作薪資大大縮水;2008年股市崩盤,我們的儲備資金大幅縮水;我們又動用了房屋淨值貸款(HELOC),在美國和國內分別購入房產,但美國自住房房價驟跌,地稅上漲,導致我們的債務收入比(DTI)持續飆高。那段時間,心情緊張到了極點。
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我開始認真研究“多家庭”房產投資。我發現這類物業可以通過商業貸款操作,不再完全依賴個人收入,也成為我們突破經濟瓶頸、邁向財務獨立的突破口。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考察與篩選,我終於鼓起勇氣,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棟多家庭住宅。https://bbs.wenxuecity.com/bbs/fdcj/1861626.html
最後,我想特別感謝一位素未謀麵的“如山前輩”。我不知道您的年齡,但仍願稱您為“前輩”。昨天您輕描淡寫地點撥我一句,卻讓我頓悟—— 當認知不在一個層次時,語言就變得多餘。不如微笑轉身,去做讓自己內心明亮的事。選擇快樂,比證明對錯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