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是出了一點小狀況,先是夏天在國內得了COVID, 做了個肺部CT, 意外發現一個接近2cm的結節,而且位置很特別,有點緊張。回美國找醫生,進行後續檢查,還好檢查出來是良性的(很少見的一種囊腫)。在這個看病過程中又不知怎麽著,得了胃炎,還做了胃鏡,檢查岀來也是良性。總之都是虛驚一場,但也讓我緊張了好久,也算人生體驗了。
其實腸胃鏡真的很重要。我父親64歲得腸癌,還算運氣好,發現時2A, 沒有轉移到淋巴。他本來是五年做一次腸鏡,就那一次拖到第六年才做,結果中招了。當時我37歲,我的醫生堅持讓我也馬上做一次腸鏡,而且要五年做一次。兩次腸鏡都發現小的腸息肉,而且是有可能將來癌變的那種類型。當然腸鏡切掉後就不用擔心了,腸息肉到腸癌一般要很久。
胃鏡對我們亞洲人也非常重要,北美的guideline和日本的guideline不一樣,我覺得我們亞洲人還是用日本的胃癌篩查guideline比較好,畢竟亞裔胃癌風險比較高。保險很多時候要有症狀才給報銷,如果隻是screening還不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