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閑聊,大家周五愉快哈。
============================
話說我們2009年2月初回國侍親小半年後回到加拿大,本來計劃是把那時由出租轉成自住的房子裝修擴建成比較理想的退休屋,同時也有情無意滴看看附近的出售房子,做個比較。
2月裏第二個周六的傍晚,我們和往常一樣飯後千步走。走過3條街穿過一個小學,在一個cul de sac的街口突然看見一個新的賣房牌子。房子在cul de sac裏麵的盡頭,看著是全新,旁邊還有一塊兒空地。房外的燈全都開著,溫柔的燈光在夜色還未濛濛的黃昏裏勾畫著房子的輪廓,很溫馨,房邊和房後的大樹更吸引我們。看到先生眼睛裏的光芒,我明白這個房子就是我們的家了。
房子買下以後才知道了詳情:是兩邊的鄰居把原房子從搬到了養老院的鄰居手裏買下,然後兩家各割了一塊兒地出來加在原地皮一起,申請分割成了在街盡頭左右兩邊的兩塊兒地皮。我們家是左邊近1萬尺地皮,右邊的空地近9千尺。兩家鄰居自己做包工頭,建造了我家的地基和平地一層,然後把原來房子搬到新一層上,再按code重做加厚外牆,屋裏屋外水電房頂也全部重新做,又在房子前麵加了一個兩層高的入口和樓梯,所以整個房子狀況和新房區別不大。而且還保持了我們灰常喜歡的MCM(50到60年代的mid century modern) 建築風格。
這條街不大,隻有13戶人家,包括那塊兒地皮。 那時隻有4家還在工作,其餘都退休了。年齡從40多到近90不等,而且除了兩家以外,都比我們大10歲左右或更多。有意思的是,街裏包括我家在內有5家以前都是附近幾條街的住戶,因為喜歡這條街搬過來住。其中一家更有意思:他們搬過來之前的房子正是我們搬過來之前的房子,並且比我們住的時間還長幾年,後來他們還在我們自賣那個房子時為我們做了簽字見證。 哈哈,這個世界到底是大還是不大呢?
3月份的第二個周六我們搬進了新家。旁邊的(建房)鄰居馬上帶著蘭花和巧克力來拜訪,給我們講了房子的曆史,發給我們了從頭到尾的幾百張建房照片,這對我們以後的修理和改造非常有用。 他們還給我們介紹了街上各家鄰居的情況,特意說大家都很友好。
我們在這之前搬過幾次家,每次和周邊鄰居關係一直都平安友好,不過是那種”彬彬有禮“的友好,有禮貌有距離,不過問和也不和鄰居談論自家或別人家的事兒。所以那時並不理解”友好“在現在這條街裏的含義。
對不起,又寫長了。先在標題後加個(1)吧。
加注:我的意思是買房子買到的不止是房子本身,還有房子所在的社區環境,包括和鄰居們的來往相處,特別是在像我們這種鄰居都很熟關係很“緊“的小街裏。 所以對在意鄰裏關係的人,買自住房時小街環境也是很重要的。
謝謝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