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上海出不了互聯網巨頭?

誰在“養活”上海這座城市?新鮮出爐的2013年上海企業納稅百強榜單中,來自科技領域的身影屈指可數:蘋果挾土豪金之勢衝到第12位,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排名第二十三、百度(中國)有限公司排名第73位……

  更加遺憾的是,這幾家公司並不是從上海“長”出來的。去年乃至更早之前,諸如“中國互聯網版圖,何以找不到上海”“上海為什麽出不了馬雲”等話題,曾引起廣泛討論,不過與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橫向對比較多;但前述榜單則表明,與城市內的其它產業對比,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們也真的需要努力了!

  仔細一算,上海的互聯網公司不乏成功案例,但最終成為BAT一類巨頭的幾乎沒有,這也能解釋為何納稅百強的榜單中鮮少互聯網公司的身影。有一類是被並購,比如:易趣、土豆網、PPSTriniti InteractivePPTV1號店等;有一類是數年偏安於細分市場,比如:盛大遊戲、巨人網絡等,而九城則在魔獸代理權後一蹶不振;還有一類則是偏安於本地市場,比如:百姓網、籬笆網等。

  此外,麥考林雖有“中國電商第一股”的頭銜,但它的股價下滑業績困頓、瀕臨退市風險;淘米一度風光,現在股價也在低位。

   業內有觀點認為,馬雲之所以離開上海,因為電子商務是最為依托現實經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杭州周邊的江浙有著中國最為龐大的產業鏈分工體係,溫州常州有 著無數個以小型的加工企業和製造企業,這使得阿裏巴巴一開始就擁有了發達的企業資源網絡。而發達的民間融資體係和信用體係使得這裏的消費者信用意識比較 強,更加能夠接受互聯網交易這種依賴人的信用意識的商業模式。

    在天生帶有壟斷屬性的互聯網行業,上海缺乏的是平台級互聯網公司。本來,盛大網絡還有機會成功,但包括盛大盒子、BAMBOOK等在內,陳天橋屢次遇到產品之踵。在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謝文看來,陳天橋是個經營高手,卻不是互聯網創新高手;他是一個出色的企業家,但卻不是出色的互聯網企業家。

   管中窺豹,業內有觀點認為,上海互聯網創業者普遍有很強大的商業基因,這在創業初期是保證企業活下去的好事兒;但在公司發展後期,卻會給互聯網基因帶來 消極的影響。前者,往往是瞄準一個商業機會,從產業鏈空白點切入,更多的考慮生存、盈利等問題,而互聯網基因則是從產品需求出發,即:我做一個什麽東西滿 足用戶的某種基本需求。

  直白的說,商業基因保證盈利卻囿於發展,互聯網基因保持創新卻帶來風險。

  而商業基因的發達,更多的源自上海成熟的商業環境。不用特意培養,而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拋開創業成本、創業基因等因素,上海交大教授魏武揮也曾表達類似觀點:“上海這個城市,太過成熟”

  他認為,在上海找工作,相對容易一些,而且上海的平均薪資也不低。老實講,雖然有不少創業者是主動創業,但其實也有不少創業者是被逼的。上海很多年前有“冒險家的樂園”這個稱號,今天早就不是。要冒險,不用來上海。這個城市已經方方麵麵都成熟到,並不適合冒險。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員鄭韶曾撰文指出,作為一方水土養育的人群,上海人有其人文“基因”上“奉令惟謹”、不願冒險的曆史弱項。所 謂白領,指企業事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而首領,泛指創業領袖人物和企業家;“說實話,上海人的確喜做高管,善做高管,而不樂於、不敢於、不善於做首領。

  喜做首領,不善於做首領。也可以從一個維度解釋,為何上海一定規模的互聯網企業多被並購。當下,還有大眾點評、攜程、安居客、世紀佳緣、verycd等,但都是某一個細分行業的網絡公司,不排除被BAT“吞掉”的風險。

  此外,雖然互聯網金融浪潮風生水起,但其本質上還是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前有阿裏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的兩大壁壘,旁有傳統金融機構的反擊,想要淘金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也不容樂觀。

  “在我看來,上海互聯網企業普遍缺乏一種格局感。”一位資深互聯網從業者如此感概:這種格局感能夠帶來全局規劃、不斷創新,保證互聯網公司一步步做大做強;加之,BAT三巨頭已經進入“馬太效應”的正循環,上海要出現平台級的互聯網公司更加艱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