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光創投鄧鋒:中國創業者仍需快速、全麵的學習能力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
8月23-24日,由浙江省金融辦指導,創業邦、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創新中國DEMO CHINA 2012總決賽在杭州黃龍飯店舉行。77家從創新中國曆時4個月12個城市的海選分賽、2個專場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晉級企業的創始人、CEO與66位海內外 著名投資人共聚杭城,交流創新、切磋創業。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在24日下午結合自己在中美兩地多次創業、投資的經驗和感受,就中美兩地創業者的差別及海歸如何適應中國本土環境做企業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鄧鋒認 為,由於中國專業人才及職業經理人人才的不足,創業者經常需要做一個全麵手,技術、財務、市場都要通,這就要求創業者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相對美國創業企 業,中國創業企業過於關注市場占有率,而對利潤率關注不足。而海歸創業者雖然在創業初期可能由於水土不服而很可能生存艱辛,但一旦挺過一個階段,就會因技 術、經驗等方麵的優勢快速發展。
以下為鄧鋒現場演講內容:
主辦方邀請我講這個題目可能是因為我在美國和中國都有經驗,今天題目主要講中美創業者的差別,先看創業環境有什麽不同,大家都清楚的知道,美國科技 類企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中國可能在於製造業的優勢和勞動力,特別是技術勞動力,工資雖然有增加,還是比美國要低不少,而且勞動力源源不斷,每年畢業很多 大學生,這是很明顯的。創業環境上中國和美國有相當大的不同,比如美國有很多的專業人士,比如CFO或者一些法律、法務人士,中國這方麵的人就很少,很多 的時候找CFO是很難的。在美國如果找職業經理人,大概到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合適人選不少,而中國職業經理人就很少。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創業家不一定 在企業做大了以後繼續管理公司、做CEO等等,他可能會專注於某一方麵。比如穀歌、Facebook,創業家開始是很年輕的有創意的天才、某一方麵的專 家,但是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後會選擇聚焦在公司管理活動的某一點,而不是一直掌控全盤,他可以請來職業的經理人來管。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一方麵是由於 文化上的原因,另一方麵社會上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所以創業家就不得不變成了公司的CEO,隨著公司一起成長,公司變得很大的時候他還繼續管理著公司。
中美兩國的基礎服務也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矽穀,包括律師的服務、金融的審計,還有銀行等,都可以根據創業者的要求給中小企業提供特殊的服務。中國 不一樣,中國做債券融資非常難,很難拿到貸款,最近幾年有風險投資、股權融資相對好一些,但和美國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好像聽起來我們的劣勢多一些,其 實中國還有很大的優勢,中國可創新的創新點很多,比如消費領域這一塊,在美國基本上傳統消費領域很難有大的創新。而在中國,即便是傳統的行業,消費品、消 費服務,連鎖這些行業在中國還是存在不少機會,美國很少聽說一家風險投資基金去投餐飲行業,中國可以看到很多消費的餐飲行業也是風險投資要投的。所以從創 新的點上來說,這是中國的一大優勢。
中國各個領域都有創新,麵向中國市場,麵向全國市場的都有,傳統行業的,互聯網、新興行業都存在。美國做創新基本上都是麵向全球領域、科技領域,機 會比較大,比如你做網絡設備、軟件,他麵對的客戶可能是全球的客戶,不僅僅是一個本土市場,中國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創業是麵對本土市場。往後看,從替代 進口產品、服務開始,中國企業會慢慢走向全球市場,環境上有些差別。有了這些環境我們就可以看到,創業者的素質及創業團隊都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感到 中國創業者在創業的時候對技能要求不是很高,而美國需要專業人士,在一個領域深紮很多年,團隊不足的時候可以很快湊成比較完整的團隊。中國有可能創始人開 始時候並不是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但是他在發展中很不容易找到其他專業人士填補空缺,所以我們會看到,美國往往是比較完整的團隊,中國不是完整的團隊;中 國創始人的經驗平均沒有美國的那麽高。這對中國創業者的要求就會更高,打一個比喻,美國比的是某一個專項,柔道或是跆拳道等等,中國可能就是散打,拳打腳 踢什麽都得行。這對創業者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跨行業的快速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在美國你是一個行業專家,可能就能湊到幾個行業專家一起去做,中國不是這樣。我 自己的體會,中國某種程度上對創業家的要求真的是更高更難。我們很多創業者起步時沒有太多經驗,也不能找到有經驗的人幫他,他隻能跟著有經驗的企業慢慢 學,學的快企業發展快,學的慢交學費就多。評價一個創業家的時候也要看創業家的學習能力,不一定成為專家,但學習其他方麵的要求就很高,光是一個技術專家 不行,還必須懂得營銷戰略,要快速學會怎麽帶一個大的團隊等等。
另外中國的企業家在想法或者是戰略上跟美國也不太一樣,舉個例子,中國的創業家在開始的時候想到的是別人有什麽我有什麽,美國的創業者想到的我要做 你沒有的。互聯網裏中國先是拷貝國外的,再拷貝國內別人有的,團購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美國一個企業在起步的階段,會做的相對孤獨一點,但競爭對手也少一 些,中國很多行業會一下子堆積很多企業,這樣就做爛了。
中國創業者最關注的是市場占有率,勝者為王在中國特別明顯。但美國創業者最關注的是盈利能力。美國某些行業剛開始以市場占有率為成功標準,但很快就會聚焦到企業的長期盈利性。
一些海歸創業者在國外呆過一段時間,受國外文化熏陶比較多,技術比較專業,在某一方麵是專家,但往往他們在跟本土企業家競爭的時候非常的不適應,但 一旦過了這個門檻生命力就很強。本土企業家往往像“死不了”的花,不需要多少水和氧氣它也能生存,生存力很強。海歸創業者一開始需要在溫室裏成長,等把企 業做大了相對來說就會好很多。
本土企業家在管理文化上,控製比較嚴,很多東西一定要老板親自批準,到企業發展一定程度,往往會成為瓶頸,中國的管理文化往往是控製比較多,激勵相 對來說稍差,這導致中國相當多的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會遇到巨大的挑戰。我說的這些都是統計上的,並不代表每一個都是這樣,我們也看到本土企業家做的 很好,像杭州的馬雲就 是很好的例子,本土出身的,但是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管理都有很多現代的東西在裏麵,非常優秀。國外的CEO、創始人講的更多的是管理,而在中國要管理一個 企業,相對管理能力,更注重的是精神領導力,精神領袖概念更重要,可能你不是一個總經理、董事長,是一個大哥,這種管理方式可能更有效。
從大的角度講,你很難講什麽樣的企業用什麽樣的管理方法就一定更好,特別是在不同的商業環境,中國的商業環境跟美國商業環境很不一樣,你也不能說中 國就一定要把國外的搬過來照抄,這肯定不行,我自己剛開始也有過教訓,剛回到國內以某一種眼光選擇企業家,我覺得這將來一定會不錯的,結果有很大偏差。在 中國,我們很多時候不能看企業短板有多短,更重要的是看企業家長板有多長。希望中美企業家都能夠從對方身上學習,特別是海歸回到本土創業的,你至少要知道雙方的優缺點,應該互相補充。從根本上來說,中美的創業企 業不同點其實是少於相同點,大家都有一樣的激情,都是要把這個企業做好,很多的創業家都是需要有理想,如果你沒有超越一個財務回報的理想,無論在中國還是 美國,企業都做不大、做不好;如果企業家沒有一種責任感、胸懷,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存在企業長不大的問題。希望大家發揚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 也可以一起把企業做好,謝謝大家!
(以上文字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