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包含了書本和實踐。書本可以提供你方法,技能,但是如何使用,如何利益,要靠你的德,要靠你的內功,要靠你的智慧,要靠你的失敗和經曆。博士與知識不是你的財富和依托,你的人生實踐才是。 學習書本的目的,不是知識本身,學習書本的目的是生活,是實踐。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的就是在實踐中了解書本知識的樂趣。中國式的教育,叫“學而優則仕”,幾百年下來的實踐證明,這種範進式的教育,不是完美的。它在人追求成功和名利的道路上,不僅催長了人生的自私和貪欲,而且忽略了所謂的“內功”- “德的教育”。一個人沒有內功,書本變成紙上談兵,是沒有什麽實際價值的。 什麽是“德”呢?聽起來很抽象。“德”:就是我們的內功,我們對人生的了解和態度。 德:中國的古人很有智慧,他們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人生的一個次序,做人要先從“修身”做起,內功的“本”是修身。 修身是了解的人生,要明白人生是怎麽回事兒。人生是一杆平衡陰和陽的天平。世界是一所大學,每個人都是來學習的,而不是來功成名就的。人生的目標不是人活的目的,不是你的錢,也不是你的成名成家,也不是你事業的成功。所有的外在,都是你學習人生的工具。 人生的陰和陽,體現在接與收,體現在好和壞,幸福和危機,成功與挫敗,享受與病痛。。。平衡的意思就是要明白兩個都要有,不能隻要一個,而沒有另一個。比如說富裕,有錢,它的另一端就是付出,給與。主動給,就是慈善;被動給,就是破財,是上天替你給,以達成陰陽的平衡。人生,就是要活得明白。主動的行為,是主動的人生;上天的推助,要曉得感恩。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活得明白,知道是怎摸回事,而不要怨天,不要憂人。這就是明白的人生。 接收感恩和欣賞人生是一種恩典和成熟:人生的這兩端,這些對立麵,不應該把它們歸類成好和壞,有利或有害,它們提供不同的課堂,讓我們學到不同的功課,學到了,人生才明白。明白的人生充滿滿足,充滿平穩,充滿平和。這是中年的一種平和。這種中年,不是年齡,而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人到中年不是40,50,它和個人的經曆有關。一個經曆濃縮的人,30歲就可以步入中年。早點年齡達到這種平和,是人生的一種福報。
重彈德智體全麵發展學習有“德智體”三個。毛澤東的指導思想是對的,隻是文革的實踐有了偏差。馬列主義不是“德”,它是一個政黨的綱領,不能把它當成德的教育。文革的上山下鄉的德的教育有些太偏重這個所謂的“德”,而忽略了“智”。而現在的教育體係沿於西方,以科學與管理為主,就是所說的“智”。問題是,現在的教育,盡全力於“智”,而忽略了“德”。這當然不光是中國的教育問題,也是美國的教育問題。“體”大概不用談了,中外都很重視,值得提及的是音樂與繪畫等藝術情趣可以順藤摸瓜式的培養,電子遊戲的迷戀不值得表揚。 |
關於學習,怎樣學習 - 關於“內功”
所有跟帖:
• 同意“接收感恩和欣賞人生是一種恩典和成熟”, 說的好。 -黃小金- ♀ (0 bytes) () 08/10/2011 postreply 09: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