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社會契約建立在對外部世界的有效威懾與戰略穩定之上。那種主張出售五角大樓資產以支持國內議程的聲音,忽視了一個根本現實:可信的美國力量本身就是一項“關乎餐桌的政策”。它保障貿易通道暢通、維持市場準入、降低資金成本、推動前沿技術流向美國產業,更在談判中賦予美國關鍵杠杆,將安全保障轉化為美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門票。一旦這些支柱動搖,從食品價格、房貸利率到家庭財富與工資水平,都將受到直接衝擊。
貿易通道是首要環節。海上航線、海底光纜、軌道網絡與數字基礎設施構成了全球貨物、能源、數據與資金流動的動脈。一旦受到威脅,成本立刻攀升。航線繞行意味著更長的航程、更緊的船期與更高的戰爭風險保費,這些額外開支最終會轉嫁給零售商和小企業的現金流。能源運輸的“瓶頸”同樣如此。關鍵海峽的阻斷會推高美國本土的燃油價格與運費,哪怕貨物並非運往美國。維護這些通道並非對盟友的慷慨饋贈,而是為美國家庭維持價格穩定的必要之舉。
貨幣成本同樣依賴美國的戰略信譽。曆史表明,軍事優勢支撐了美元成為國際主導貨幣。美元在全球金融體係中的核心地位,反映出世界對美國實力與製度的信任。投資者願意為美國國債支付安全溢價,從而壓低了美國的借貸成本,並間接拉低了房貸、車貸、市政債及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若這一溢價因外界對美國實力、支付體係或網絡韌性的疑慮而縮水,美國民眾將首當其衝承擔後果。
技術發展亦離不開國防驅動。任務導向的預算曾推動互聯網前身跨越商業化障礙,建立起今天支撐物流、農業與金融的全球定位係統。如今,太空係統、加密通信、人工智能硬件、先進材料與儲能技術等前沿領域,不能僅靠政策宣示實現突破,而需依靠政府采購設定技術路線與長期訂單,使本土生產具備經濟可行性。
此外,軍事力量還轉化為市場準入與談判優勢。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航線護航與通道防禦,為依賴這些穩定的經濟體創造了依賴性。美國應以此為籌碼,換取優先市場準入與更有利的貿易條件,使美國企業與工人共享全球化紅利。
冷戰後,美國對與北京“融合”的過度浪漫化想象,以及單邊開放市場、提供安全保障、參與經濟回報有限的軍事行動,導致財政浪費、國債攀升、不公平貿易、就業外流與產業鏈斷裂。真正的出路不是戰略退縮,而是重拾紀律。
具體而言,美國應:
將市場準入視為戰略資產,在數據安全、知識產權與公平競爭等領域要求對等互惠。對不合格的夥伴,應將關鍵產能轉移至可信賴的供應鏈內,構建有紀律的互依關係。
以國防需求拉動本土先進製造。五角大樓可通過長期訂單,使半導體、功率電子、複合材料等產業在本土實現經濟規模。開放架構與模塊化設計可擴展供應商基礎,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
強化美元結算與支付體係的韌性與可信度,通過壓力測試與冗餘建設維持安全溢價,保障低借貸成本。
以安全合作換取市場開放。在提供威懾、護航與通道保護的地區,談判“安全換準入”協議,為美國企業爭取更快、更可預期的市場進入。
“要槍炮還是要黃油”的二元選擇實為偽命題。真正的抉擇在於:是構建一個基於低通脹、低融資成本與高生產率的社會契約,還是滑向戰略被動的困境。若想實現更可靠的社會契約,就必須確保外部環境不至於推高民眾的生活與融資成本。這需要美國以可信的實力為後盾,精準運用於影響家庭經濟的關鍵杠杆:保障通道可預測、定價市場準入、采購影響價格的關鍵能力、維護支付係統穩定、並以安全合作打開海外市場。實力不是獎杯,而是工具——善用這一工具,才能降低賬單壓力、穩定工資增長、提升美國的繁榮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