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有點過了:俄將軍們向普京保證在11月1日前拿下烏軍前線落空
普京這次是真被自己人忽悠大了。
10月30日,俄羅斯國防部高調宣布,普京已經下令,讓包括烏克蘭記者在內的外國記者,直接聯係俄軍指揮部,去烏東前線的紅軍城、季米特洛夫和庫皮揚斯克看看,俄軍已經把烏軍包了餃子,歡迎大家實地參觀。還很貼心,說前線必要時會停火五六個小時,保障記者和俄軍安全。
聽起來像是一次戰爭“直播秀”。問題是,這個秀很快就翻車了。
獨立戰爭研究所(ISW)十月三十日的最新報告直接把事情戳破。他們靠衛星圖像、戰場標誌和地麵信息分析,結論是俄軍的所謂“包圍”,不過是小股部隊在紅軍城、季米特洛夫、庫皮揚斯克周邊滲透,這種狀態三年多來一直如此。新增的1.1萬人雖然真下了場,但推進速度慢到尷尬,每天幾百人傷亡,距離合圍目標還有三分之一的空缺。包圍?想多了。

更紮心的是,路透社還補了一刀。八月初,俄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拍胸脯跟普京保證,烏軍的烏東防線兩三個月內就會崩,最多到十一月一日。但期限到了,連影子都沒見到。夏季攻勢打到現在,俄軍僅僅多控製了烏克蘭0.4% 的領土。按這個速度,想拿下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等烏東全境,得一百多年。
你能想象普京的心情。為了給特朗普和北約施壓,他還真的信了“包圍烏軍”的匯報,才會想出這種邀請媒體來前線“觀摩”的做法。問題是,這真相一攤出來,不是國際玩笑,是國際笑話。
奧地利維也納新城軍事學院的賴斯納的分析也很直接。他說烏軍的戰線根本沒被突破,俄軍也沒有能力形成真正的包圍。盡管俄軍在頓巴斯集中了17萬士兵,並且在波克羅夫斯克方向又塞進一支1.1萬人的部隊,想切掉烏軍的後勤樞紐,但形勢就像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一樣,不可能突然出現劇變。
賴斯納補充,現在的紅軍城、季米特洛夫和庫皮揚斯克,烏軍靠無人機建立了非常密的防禦網,填補了他們在人力上的短板。俄軍炮火雖然猛,但就是啃不下去。烏軍還能主動派特種部隊去波克羅夫斯克周邊增援,這已經說明他們沒打算放棄這些地方。
現場的殘酷可想而知。波克羅夫斯克一帶因為俄軍持續炮擊,居民流失到隻剩 1%
,從2024年初開始,俄軍就試圖占領,但一直沒拿下。北約的監測也很清楚,烏軍依然撐得住。
問題的麻煩在於,俄羅斯現在的打法是全線同時施壓。要是任何一個方向抵擋不住,就可能出現城市被炸到無法堅守的情況,烏軍隻能撤離。但這離“包圍”還有很遠。真正的包圍意味著斷了退路,不投降就得死戰,目前烏軍的後路還在。

ISW還引用了熟悉美國情報的消息,說自2022年底以來,烏東前線變化就不大。普京反而比以前更堅持要打下去,即便經濟惡化,社會疲勞。他正在為一場新的長期衝突儲備資源,包括軍事能力。賴斯納的話裏點得很透:製裁的效力未知,俄羅斯是在為
持久戰
做準備,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在烏東前線還沒有包掉任何一支烏軍,這就是事實。
對比來看,從巴赫穆特到紅軍城,從庫皮揚斯克到波克羅夫斯克,俄軍都在重複著人海戰術加炮火覆蓋的老方法。然而烏軍用小型無人機、靈活防禦和精確增援,把俄軍的推進拖成了蝸牛速度。這個局麵,真要靠“包圍”來扭轉,莫說五六個小時的停火,五六十天也難見成效。

更要命的是虛報戰績的問題。為了不讓普京發火,俄軍內部一直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這次顯然是吹過了頭,把前線小規模滲透包裝成合圍大捷,結果被獨立機構和西方媒體一眼識破,還擺出了衛星圖做證據。國際輿論裏,可不吃這種空口無憑的宣傳。
這場前線記者邀請,從設計上就帶著展示優越感的味道。可在戰場真實數據的對照下,卻成了反向曝光。烏軍沒被鎖在“口袋”裏,俄軍倒是被自己的宣傳套了個籠子。
更妙的是格拉西莫夫的臨場反對,他在最後關頭勸普京別組織記者去前線。這顯然是他自己清楚成果不夠亮眼,怕現場一眼就看破。可這勸阻沒擋住,最終的效果就是現場沒看到包圍,世界反倒看到了俄軍的進攻困境。

現在的烏東戰局就是這樣,俄軍拚命壓,烏軍死守,雙方在廢墟般的陣地上互耗。自2024年以來,紅軍城、季米特洛夫、庫皮揚斯克這種焦點區域都沒發生決定性變化。外界隻能從每日傷亡數字和微小的領土變動上感受戰爭的持久性。
普京或許還在想辦法把這次的輿論衝擊重新導向其他方向,但眼下的事實已經擺在那裏,全世界都看到了烏軍的防線依舊存在,還能增援,還能抗住俄軍17萬人的壓力。
宣傳戰的一個風險就在這裏,你一旦押寶在戰績展示上,事實就會成為你的檢驗標準。而這次,檢驗的結論已經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