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長期關注和參與中國問題的美國紐約大學學者孔傑榮(Jerome Alan Cohen)教授去世,享年95歲。孔傑榮去世引發中美學界及相關領域人士震動,紛紛表示哀悼。
孔傑榮教授的大半生,都和中國及中國問題有著密切關聯。從1960年代,他就開始鑽研中國問題,並前往香港、台灣、大陸進行長期性學術訪問,逐漸成長為美國的“中國通”,對於中國政治、司法、社會治理等領域都很了解,有許多學術成果。
孔傑榮並不隻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通過學術研究和交流,深深介入了中美關係和中國現實政治與法律問題。他曾陪同美國政要會見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美交流中起到有益且重要的作用。
同時,孔傑榮還和中華民國台灣方麵保持緊密聯係,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在哈佛學習期間是他的學生,其他不少台灣政要也與其有長期友好關係。孔傑榮也一直為中華民國台灣的利益、民國的民主法治、台灣的民權奔走。如孔傑榮參與“江南案”的司法過程、營救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副總統的呂秀蓮等人權律師。
而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台灣,孔傑榮都非常在意人權與法治問題,致力於通過對話和交流,以各種和平非暴力的手段,促進大陸和台灣的民權改善與法治建設。孔傑榮不是不顧現實的空想式理想主義者,而是兼顧中國現實情況與民主法治理想的務實主義者。孔傑榮利用自己精通的法學知識的優勢,以法治問題為切入點和方法,實實在在促進中國法律和製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進步,以改善中國人權狀況。
孔傑榮既不像許多美國人純粹為利益與中國官方友好合作、絕口不提中國人權及其他負麵問題,也不像激進反共分子那樣“逢中共必反”,而是一邊在中國工作、進行交流,同時又將之作為將法治人權思想傳播和影響中國的手段,以溫和漸進方式推動中國法治和人權。
1990年代至今,中國和西方再次陷入長期的互不信任和戰略對抗。雖然雙方學術、人文、科技交流仍然頻繁,但雙方都鮮有紮根對方國家、深愛對方人民、不貪圖利益的名人。而孔傑榮卻是例外。雖然孔傑榮後來幾十年長居美國而不在中國,但仍時刻牽掛、注視、參與著中國的法治事業。中國若幹法治事件、法律政策、人權律師和法治名人及其風波,孔傑榮都在關注並有積極介入,如幫助盲人律師陳光誠赴美、聲援“709律師”、評論香港《國安法》等。
孔傑榮去世之前的幾年,他已90多歲高齡、越發衰老,卻仍然活躍在中國問題的輿論上,頻繁發言和參與活動,並繼續與中國官方及反對派人士接觸,對中國有批評也有建議。如孔傑榮對於中國《精神衛生法》及精神病院強製收治公民的情況,就多有獨到觀察和尖銳批評,並敦促中國保障公民自由和法律公正。直到去世前幾個月還就中國問題發言。
基於孔傑榮教授對中國問題的長期研究、關心、參與,他完全稱得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當然,中國官方認定和稱呼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主要是那些為中共革命勝利和政權鞏固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國人,如白求恩、斯諾、寒春等。對於中美關係有突出貢獻的尼克鬆、卡特等美國總統和政要也被授予此殊榮。
而孔傑榮教授卻並不會被中國官方認定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因為孔傑榮長期批評中國的人權弊病和缺乏法治的問題,揭露中國黑暗一麵。即便孔傑榮是建設性的、溫和的批評,目的是為中國更好,中國官方也並不喜歡。但以基本的是非利弊、普世價值看,對於中國人民,孔傑榮當然是朋友、偉大的國際友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但可惜的是,這樣熱愛和關懷中國的美國人、世界各地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孔傑榮教授的去世,則讓本就極稀少的、真正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凋零、更加罕見。
在20世紀上半葉和1980年代前,美國有不少研究和關注中國問題、參與中國事務的人,且許多都熱愛中國和這裏的人民。如學者費正清、陳納德為首的“飛虎隊”成員、斡旋國共和談的赫爾利等。即便在1950-1970中美對抗時,因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以及大量在美華人華僑,保持了美中的連接,仍然有許多美國人親中愛華。這些人也為中美兩國之後關係解凍和正常化,雙方人文與科技交流,做出很大貢獻。
但隨著時勢變遷,哪怕中美兩國交流更頻繁、人員往來更多,真正熱愛和參與中國事務、又很有良知和能力的美國人,反而越來越少。因為中美兩國從曾經的合作對象,逐漸成為競爭對手。而特朗普上台推行“美國優先”、中國政治保守化、新冠疫情、美國出台對中國人的各種禁令和審查等,進一步損害了中美關係、阻礙了合作交流。
當今的美國政界、學界,既頗為通曉中國事務、又對中國抱有友善情感和友好立場的人,可謂越來越少,知名人士中更難尋覓。美國各界在對華問題上,也越來越傾向維護美國自身利益、對抗中國,而非促進中國的民主法治人權等。
孔傑榮教授的去世,不僅是美中兩國法學界的損失,也意味著真正稱得上“中國人民老朋友”的美國人的凋零。在有份量的美國人中,孔傑榮可謂是活的最久的、完整見證了中美關係正常化和建交、曆經後來幾十年風波的最後的人。隨著他的去世,美國人對幾十年前中美友好合作、促進中國民主法治的曆史記憶將更模糊,對中國的情感也更淡漠。
對中國人民,失去了這樣一位德才兼備又真正關懷中國民權的國際友人,讓本已日趨封閉的中國更缺乏“他山之石”的助力,也少了與美方理性溝通的渠道,讓熟知他的貢獻與重要性的人們痛心。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兩國的內政外交、雙方關係,既決定兩國及國民命運,也影響著世界的方向和全人類的生活。兩國本可以優勢互補、共存共進。但如今中美卻在“脫鉤”和對抗。美國“知華又親華”、中國“知美也愛美”的高層人士稀少,且能力不足、難以承擔中美關係重擔。
這樣的背景下,孔傑榮教授的離世更令人唏噓,他生前的事跡也更值得敬佩。即便在中美對抗的大環境下,孔傑榮仍然努力促進中美友好交流、中國法治人權,年過九旬後還活躍不輟,一生中也致力將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結合。當然,孔傑榮的貢獻不僅在於中國問題方麵,其精通法學、頗有開創、著作甚豐、治學嚴謹、桃李滿天下。他是學界英雄,亦是後輩楷模。他雖離去,遺產仍在,精神長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