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平權法案根本沒說什麽公共汽車後排,而是在教育,就業等各個領域,對種族的差別對待,這和馬丁路德金的不看種族,背道而馳

本帖於 2025-09-19 06:52:1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咲媱 編輯

在美國語境下,“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並非單一的法律條文,而是一係列旨在糾正曆史性歧視、促進少數族裔和女性等弱勢群體獲得平等機會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的總稱。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領域:


 

1. 大學招生

 

平權法案在大學招生中最具爭議性,也是其核心內容。它的主要精神是,大學在招生時可以把申請人的種族、族裔背景作為綜合考量的一個因素。

  • 目的:旨在增加非裔、拉丁裔等少數族裔在高等教育中的代表性,打破曆史性歧視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從而實現校園多元化。

  • 具體措施:過去,一些學校曾采用過為特定族裔學生“預留名額”或“加分”的製度。然而,這些做法曾多次被美國最高法院裁定違憲。最高法院的觀點是,學校可以考慮種族因素,但必須采取更細致的、對每個申請人進行全麵評估的方式,而不是簡單地機械加分或預留名額。

  • 最新發展: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裁決,判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計劃違憲。這項裁決實際上禁止了大學在招生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招生格局。


 

2. 就業和政府合同

 

平權法案在職場中的應用旨在確保企業和政府機構在招聘、晉升和合同授予過程中,不會對少數族裔和女性存在係統性歧視。

  • 目的:為曆史上因種族、性別等原因而遭受就業歧視的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確保公共機構的員工構成能更好地代表他們所服務的社會群體。

  • 具體措施:這通常要求聯邦合同承包商和某些企業,在招聘時要努力實現員工構成的多樣化。它可能包括主動招募弱勢群體候選人、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少數族裔或女性等。


 

爭議

 

平權法案自誕生以來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

  • 支持者認為,平權行動是糾正曆史不公的必要手段,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多元化的社會。

  • 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政策構成了**“逆向歧視”**,即為了照顧某些群體而犧牲了其他群體(尤其是亞裔)的利益,從而違背了機會平等的原則。他們認為,個人的能力和成績應該成為唯一衡量標準,而不是其種族背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