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論'愚蠢'

潘霍華(迪特裏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德國人,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是一名德國信義宗教牧師(附錄1),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並計劃刺殺希特勒。在1943年3月被拘捕,在二次大戰結束前被納粹政府絞死。以下是他對"愚蠢"的論述(英文鏈接見附錄2),為方便閱讀添加了序號(英譯中借助Message Copilot)。

論愚蠢
1
相比惡意,愚蠢是美好/善良更危險的的敵人。人們可以反對邪惡, 揭露邪惡,並在必要時通過武力阻止邪惡。鑒於它在大眾心中至少留下不安的感受,邪惡總是攜帶著自我顛覆的病菌。而麵對愚蠢,我們卻無力防禦。
在此情形下,抗議和武力都無濟於事, 道理無法觸及愚昧之人的心靈,與偏見相悖的事實根本無需相信。此時,愚蠢之人甚至變得批判性十足: 當事實無法駁斥時,它們便被輕描淡寫地視為無關緊要、偶然之物。愚蠢之人與惡意之人形成鮮明對比,他們信心滿滿,容易發怒,因具有侵略性甚至十分危險。
鑒於此,相比帶有惡意之人,麵對愚蠢(之人)我們應該更加謹慎。我們不應再試圖用道理說服愚蠢之人, 因為毫無意義且具有危險
2
如果我們想要戰勝愚蠢,就必須努力理解它的本質。
有一點可以確定,愚蠢本質上並不是智力的缺陷,而是人性的不足。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有些人擁有極為靈活的智力,卻表現得很愚蠢;而另一些人智力上顯得非常遲鈍,卻絕非愚蠢。由此,與其說愚蠢是一種先天缺陷,不如說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人們被變得愚蠢,或者他們允許自己被他人變得愚蠢。
我們進一步注意到,相比那些傾向或被迫與人交往的個人或群體,與他人隔絕或獨自生活的人會較少表現出這種缺陷。因此,愚蠢或許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而更多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是曆史環境對人類影響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某些外部條件下的一個心理現象。
仔細觀察會發現,公共領域每次出現強烈的權力激增,無論在政治還是宗教領域,都會使社會中很大一部分人受到愚蠢的感染。這幾乎成為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規律。
3
一個人的權力需要另一個人的愚蠢。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人類的某些能力(如智力)突然萎縮或失效,相反,在權力迅速崛起的巨大衝擊下,人們似乎被剝奪了內在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識地放棄了麵對新環境時建立自主立場的努力。愚蠢之人時常固執,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他不懼獨立性的事實。與他交談時,人會感到自己並不是在與一個人交流,而是在麵對那些占據了他思想的口號、標語這類的東西。被施加了魔法讓他變得盲目,被利用,被徹底剝奪了其存在的本質。
如此一來,愚蠢之人就成了一個無腦的工具,他能夠實施任何邪惡,卻無法意識到那是邪惡。這就是邪惡濫用的危險所在,它可能一勞永逸地毀滅人類。
4
然而,正是這一點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克服愚蠢的根本是"解放"而非"教誨"。
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外在解放先於內部解放時,真正的內部解放才可能發生。在此之前,我們將不得不放棄所有試圖說服愚蠢之人的努力。這解釋了為什麽在某種狀況下,我們試圖了解"大眾"真實想法的努力是徒勞的,而對一個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它也解釋了為什麽"了解大眾真實想法"無關緊要。
聖經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它表明,在上帝麵前負責任地生活以獲得人生內在的解放,是克服愚蠢的唯一方法。
5
這些有關愚蠢的思考給我們帶來的慰藉是,它製止我們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愚蠢的。實際上,大眾愚蠢與否,取決於掌權者依賴人們的愚蠢,是否遠勝於依賴他們內在的獨立性和智慧。

附錄
1. 潘霍華(迪特裏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D%98%E9%9C%8D%E5%8D%8E/5909037

2.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潘霍華論愚蠢
https://www.platoscave.org/2021/10/bonhoeffer-on-stupidity-entire-quote.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