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並不需要追求建立完整的本國產業鏈

美國通過全球化合作形成的產業鏈,比單一國家內封閉的產業鏈更靈活高效,不需要為了“完整性”而承擔過高的成本和低效益。中國的“完整產業鏈”雖然覆蓋了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所有環節,但也導致部分環節低效或重複。例如: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大量中小電池供應商競爭激烈,導致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而且中國的產業鏈雖完整,但是完整產業鏈無法自動帶來原創性和突破性技術。由於缺乏在基礎科學和核心技術上的原創力支撐,過於完整的產業鏈反而可能導致在價值鏈高端環節缺乏競爭力,難以實現高附加值的技術突破。

另外美國主導全球技術和標準,確保了對產業鏈的控製權,即便沒有完整的國內產業鏈,也能保持全球競爭力。美國無需獨自建立“完整產業鏈”,與盟友合作的全球供應鏈既安全又高效,還能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總之,美國並不需要追求建立完整的本國產業鏈。通過全球化合作,美國掌控了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同時與盟友合作建立了安全、高效的供應鏈。相比之下,中國雖然有完整的產業鏈,但在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上仍然依賴他國,所謂的‘完整性’並不能轉化為優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