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中國迎來了第11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43位英烈的棺槨由運-20專機護送,兩架殲-20低空飛行致敬,機場以最高規格的“過水門”禮儀迎接。這一場麵莊嚴肅穆,令人動容。然而,這背後卻隱藏著許多複雜的問題,比如為何這些遺骸時隔幾十年才得以歸國?為何中韓建交多年,卻直到2014年才開始有序歸還?
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深入朝鮮戰場,與聯合國軍展開激烈鬥爭,付出了巨大犧牲。戰爭結束後,根據《朝鮮停戰協定》,雙方陣亡士兵的遺骸,通常會由各自的盟友或交戰方進行處理。由於當時朝鮮半島局勢特殊,韓方對中方士兵遺骸並未安排歸還,而是將其集中安葬於韓國各地的臨時墓地或軍人墓地中。
在戰後幾十年裏,朝鮮半島持續處於分裂對立狀態,中國與韓國的關係因意識形態差異而長期不睦。直至1992年中韓建交,兩國才開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在此之前,烈士遺骸的歸還不僅缺乏正式外交渠道,還受到國際政治對立的製約。
韓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民主化進程,逐步建立起對曆史的反思機製。尤其是在2000年後,韓國政府更加注重戰爭遺骸的管理與歸還,以展現人道主義關懷。中韓在這一背景下,逐步開展遺骸歸還談判,2014年,雙方達成共識,將逐步歸還在韓誌願軍遺骸。
2014年首批437位誌願軍烈士遺骸歸國,標誌著兩國關係的一次重要突破。此後,遺骸歸還工作成為中韓人道主義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一進程也受製於兩國關係的波動。中韓關係近年來因薩德反導係統部署等問題多次緊張,慶幸的是,在曆史遺骸歸還方麵,雙方都選擇保持理性合作,以避免引發新的爭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的主要戰場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地區。這些地方多數屬於朝鮮控製範圍。根據曆史記錄,許多誌願軍烈士的遺骸被就地安葬,形成了多處誌願軍墓地,包括平壤烈士陵園等大型紀念地。
與韓國不同,朝鮮對中國的烈士遺骸采取了不同策略。首先,朝鮮與中國長期保持“血盟”關係,朝鮮政府重視中朝友誼,將誌願軍烈士遺骸視為兩國團結的象征之一,因此比較妥善地保管,並建立紀念碑和陵園以示尊重。其次,朝鮮的封閉政策和中朝之間的特殊關係,使得遺骸歸國的問題未成為中朝外交的重點議題。
由於朝鮮政府已對誌願軍遺骸進行集中管理,中方未對其提出歸還要求。這一方麵反映了中朝對曆史記憶的特殊處理方式,另一方麵也表明中國當前更關注與韓國就此問題的合作。未來,朝鮮誌願軍烈士遺骸是否會歸國,可能取決於中朝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中國國內的曆史記憶需求。說到這裏,不得不插一個不知真假的小插曲:文革期間,紅衛兵高喊,毛主席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紅太陽,揚言要將“走資派”金日成抓回中國批鬥。金日成聞訊大怒,當即下令搗毀誌願軍烈士陵園,將烈士碑統統打爛,包括毛岸英的墓碑也被砸得粉碎。
誌願軍遺骸的迎回,象征著對抗美援朝烈士的崇高敬意,也體現了中國對曆史記憶的高度重視。這種儀式化的迎接方式不僅在國內引發強烈共鳴,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尊重曆史的態度。烈士遺骸的歸國,為中國社會提供了集體緬懷先烈、反思曆史的機會。儀式中所展現的莊重感和榮譽感,有助於激發民眾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此外,遺骸歸是中韓間少數能實現雙贏的合作項目。通過這一象征性行動,韓國展現了人道主義立場和對曆史的反思,中國則進一步鞏固了兩國關係的基礎。
誌願軍遺骸歸國工作雖遲,但未缺席,體現了中國對烈士遺願的高度重視。然而,這一過程也暴露了曆史遺留問題的複雜性。國際關係的冷暖,直接影響了人道主義問題的解決進程。對於戰爭遺骸歸還的敏感性,既要理解其曆史背景,也需反思如何以更包容的方式推動和解。
盡管烈士遺骸歸還具有深刻的人文意義,但也有可能被解讀為國家主義敘事的一部分。過於強調抗美援朝的勝利與犧牲,或掩蓋了戰爭背後更複雜的教訓。更全麵地解讀這段曆史,有助於避免將英烈的回國儀式過度政治化和宣傳化。朝鮮境內的誌願軍遺骸同樣值得關注。如何在不破壞中朝關係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動國內外對誌願軍曆史的共同記憶建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