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過一個有關中共在80年代初期製訂發展模式過程的文章,其中有大篇幅就是介紹中國當時環視全球,蘇共模式太死板,但是可以保證執政安全,西方模式可以發展經濟,但是會亡黨,對比之下,都不是好的選擇,中共需要的選擇是,既可以發展經濟,和西方搞好關係,又不需要改變一黨專政,政治上可以中共千秋萬代,最後發現這種製度沒有先例,那隻好自己來發展一個“中國模式”,就是經濟上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一黨專製,但是這種談索的難度很大,需要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
而這個被借鑒的國家就是新加坡,中國可以說在鄧小平時代就開始不公開的開始學習新加坡模式,當然最好並沒有辦法執行新加坡模式,我們先從80年代初期的故事說起。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曾將新加坡視為一個成功的典範。新加坡的高速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廉潔高效的政府,深深吸引了中國領導人的目光。鄧小平先生曾多次讚賞新加坡的經驗,並鼓勵中國學習新加坡的先進之處。
當時,中國派出了大量的官員和學者前往新加坡考察學習,引進新加坡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一些城市甚至嚐試建立“新加坡工業園區”,希望借鑒新加坡的經驗發展本地的經濟。
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對“東南亞發展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鄧小平此行是想動員東南亞國家反對蘇聯和統一後的越南。李光耀的首要關注卻是緩解中國對新加坡政策的專橫傾向。他對鄧小平解釋說,中國的電台廣播意圖煽動東南亞華僑,造成他們思想的極端化,這使他很難與北京合作。他要求鄧小平停止宣傳活動。沒出兩年,這樣的活動就逐漸停止了。多年後,李光耀把鄧小平列為他最欽佩的3位世界領導人之一(其他兩位是夏爾·戴高樂和溫斯頓·丘吉爾)。在他看來,鄧小平“是一位偉人,因為他把中國從一個羸弱不堪、本來可能會像蘇聯一樣崩塌的國家,變成了今天闊步走向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的國家”。
李光耀回憶說:“那天晚宴上,他帶著翻譯坐在我的身邊,他說祝賀你,我說為什麽?他說你把這裏建成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我(鄧小平)在20世紀初去法國馬賽留學的時候曾經路過這裏,當時這裏還是個髒亂的地方,很落後的。然後我對他說,‘這是一個小國很小的成績,所有我們能做的中國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因為你們有的是狀元,你們有文人知識分子,而我們都隻是福建廣東等目不識丁的人,是廣東、福建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代,沒辦法和你們比較。’他聽完沉默不語繼續吃完飯。他從來沒有忘記這句話,這是一個挑戰。”
其實這個裏麵有個一個細節,當鄧小平誇獎新加坡發展和治理都非常先進,李光耀說關鍵是我這個比較小,比較容易管,這是他謙虛的話。沒想到鄧小平也就把它接過來了,他說對啊,假如我(管你)的就像上海這麽大的一個地方那有多好。這下輪到李光耀聽到心裏麵有點不是那麽服氣,但是他也沒有正麵的直接反擊。他呢?用了一個激將法,他說鄧先生,你曉不曉得,我們新加坡搞到這樣一個田地,在新加坡人,其實他的祖先都是從福建跟廣東過來的,這些人當初都很窮,窮到也沒有知識,鬥大的字也沒有認識幾個,家裏麵又沒有田產。反而是很多達官貴人、知識分子都留在中國大陸開花結果了。
意思就是說,我今天新加坡能夠做得到的,你中國不可能做不到。他的意思,他這段話,潛台詞是什麽?國家治理的好跟壞跟大小不相幹。你可以看到很多大國,它一樣治理的很好,當然也有很多大國治理的不好的,你同樣可以看到很多小國,比方像新加坡管理的不錯。可是保證你可以看到很多小國,也未必治理的很好。說明國家治理的好跟壞跟大小完全不相幹,跟什麽有關?你知道嗎?就是咱們前麵講的嘛,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關。
據為鄧小平作傳的著名漢學家傅高義所說,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對該推行何種經濟政策尚未拿定主意,但那次訪問“使鄧小平堅定了開展根本性改革的信念”。訪新歸來第二個月,鄧小平就宣布了開放政策,在中國沿海設立“經濟特區”歡迎外國直接投資。傅高義說,“鄧小平覺得,井然有序的新加坡是改革的好榜樣”,於是派人去那裏“學習城市規劃、公共管理和控製腐敗”。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李光耀尚未完全承認中國就開始每年訪華,去觀察中國的城市發展和農業改革,並與中國高官建立關係。他向當時的中國總理提出,為經濟增長而推行開放不一定要放棄“儒家價值觀”。後來,這位總理借用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那句名言,說李光耀“為我們縮短了過河的時間”。
李光耀提供的建議清楚地反映在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中。蘇州是上海附近的一座古城,以眾多美麗的中國傳統園林著稱。新加坡工業園在1994年開園,是為了將新加坡的管理方法與當地勞動力相結合,借以加速工業化,吸引外資來華。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公司和GIC(過去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成了在華主要投資者。李光耀希望中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他深信,中國若發生政治內爆,將給全世界帶來可怕的風險,其中的各種危險在蘇聯解體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李光耀後來對比中蘇兩個案例時說:鄧小平是中國唯一在政治上有權威,也有力量扭轉毛澤東政策的領導人……身為經過戰爭洗禮的老革命,他看出了革命的早期跡象。戈爾巴喬夫和鄧小平不同,他僅僅在書本上讀到過革命,沒有看出蘇聯即將崩潰的危險信號。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什麽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在短短幾十年內從一個貧窮落後的殖民地,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國家的獨特發展模式。這個模式以其高效的政府、廉潔的官僚體係、強大的法治、以及對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視而聞名於世。
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點
強勢政府,高效治理: 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麵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製定並執行清晰的政策,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
廉潔高效的官僚體係: 新加坡政府的官僚體係以廉潔高效著稱,官員的薪酬較高,且有嚴格的考核機製,這有效地防止了腐敗。
法治社會: 新加坡是一個法治社會,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法律的權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為社會秩序的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石。
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開放的經濟政策: 新加坡積極參與全球化,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多元文化的包容: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政府通過各種政策,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和諧共處。
新加坡模式的成功因素
領導人的遠見卓識: 李光耀等領導人具有遠見卓識,製定了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
務實的治國理念: 新加坡政府注重實效,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政策。
強大的執行力: 新加坡政府的決策執行力強,能夠迅速將政策轉化為行動。
社會契約: 新加坡政府與人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社會契約,人民願意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
下麵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新加坡模式的優點和局限性。
優點:
高效治理: 新加坡模式強調政府的強勢作用,能夠快速推動經濟發展。
社會穩定: 新加坡模式注重社會和諧,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人才培養: 新加坡模式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局限性:
民主程度: 新加坡的政治製度相對封閉,民主程度不高。
社會流動性: 新加坡的社會流動性相對較低,社會階層固化現象較為嚴重。
文化差異: 新加坡模式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因為每個國家的文化和曆史背景都不同。
鄧小平訪新後,新加坡模式在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新加坡的高速發展和良好的社會秩序,給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新的思路。
借鑒新加坡的經驗: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借鑒了新加坡在經濟特區建設、外資引進、城市規劃等方麵的經驗。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就是受到新加坡模式的啟發。
學習新加坡的治理理念: 中國在社會治理方麵也學習了新加坡的經驗,強調法治、廉潔、高效。當然中國因為缺乏監督,可以說是高效有餘,但是廉潔不足,法治通常還是再人治之下。
推動城市化進程: 新加坡的城市化經驗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了借鑒。中國許多城市在規劃建設中都參考了新加坡的模式。
雖然新加坡模式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由於兩國國情不同,新加坡模式並非所有方麵都適合中國。
曆史文化差異: 中國和新加坡的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結構也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照搬新加坡的模式。新加坡的確沒有中國的那種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但是新加坡的族裔混合其實一點不比中國簡單。但是中國的確有更加廣大的區域區別和人口基數,治理難度要更大。
政治體製差異: 中國和新加坡的政治體製不同,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即便中國是一個掛著社會主義羊頭,買著國家資本主義的狗肉,但是本質上是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國家集權體製,新加坡也有一定的集權屬性,但是它的民主製度還是存在的,經濟製度還是以市場為主,國家再民生方麵有很強的控製力。
國土麵積和人口差異: 中國的國土麵積和人口遠大於新加坡,這決定了兩國的發展模式必然存在差異。正如同當年鄧小平和李光耀的對話,新加坡模式如果可行,基本上也就是在上海這種局部可以實現,但是中國除了北上廣深,還有中部地區,還有西部地區,更加有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差異更加是巨大,中國這種巨大國土和人口的優勢是明顯的,可以有巨大的國內發展空間和國內市場,但是反過來,治理難度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考慮到區域不平衡,以及階層的區別。
中國與新加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麵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差異使得中國難以完全複製新加坡模式。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規模和人口
人口規模: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人口約為570萬,而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人口規模的巨大差異使得政策的執行和效果在兩國間存在顯著不同。
麵積和多樣性:新加坡的麵積隻有約730平方公裏,而中國的國土麵積廣闊,包含了多種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及眾多的民族和文化。這種多樣性使得統一的政策在全國範圍內的實施變得更加複雜。
2. 政治體製
新加坡:新加坡實行的是半威權主義的政治體製,由人民行動黨(PAP)主導,政治相對穩定,政策執行效率高。
中國:中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體製。雖然中央政府有很強的控製力,但地方政府的執行情況和地方利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
對比新加坡的威權體製基本上還是建立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中共的政治基礎基本上就是槍杆子了。
3. 經濟結構
新加坡:新加坡的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其經濟模式更像是一個全球化的商業中心,吸引外資和人才。
中國: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多樣化,既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也在向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轉型。中國的經濟模式可以更多的利用好國內市場和自主創新。
對比新加坡基本上必須靠進口保障基本生活,靠出口保障國家發展和國民收入,中國的經濟結構就靈活性大很多,既可以有內需市場,也充分開拓國際市場。
4. 文化與社會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其文化和社會治理相對統一,法治嚴明,社會秩序良好。
中國: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區域間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水平差異較大。在文化和社會方麵的差異可能影響政策的一致性和執行效果。
5. 曆史背景
新加坡: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發達的城市國家,其發展模式受到了其特殊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影響。
中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複雜的社會結構,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也更加多樣和複雜。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和路徑依賴。
6. 政府與治理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在治理上以高效、透明和廉潔著稱,其小規模和高效的官僚體係使得政策可以迅速製定和執行。
中國:中國的政府體係龐大,各級政府之間的協調和政策執行的效率有時會受到挑戰。腐敗和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對比新加坡,中國政府在高效方麵表現不錯,透明度也有提高,但是廉潔基本上還是不太成功,而且對比新加坡的小政府,中國基本上是大政府模式,這個也是維穩的需要,屬於中共執政基本盤的需要。
7. 國際關係
新加坡:新加坡在國際上保持中立和靈活的外交政策,作為東南亞的重要金融和貿易中心,與世界各國有密切的經濟聯係。
中國: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更為複雜的角色,其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更為廣泛,麵臨的國際壓力和挑戰也更多。
對比新加坡的小國寡民,外向型經濟模式,必須和世界各個大國,甚至是小國都搞好關係,中國的體量就太大,但是同時也有更大的野心(或者說是抱負)。對比新加坡可以做到八麵玲瓏,中國顯然已經不太可能做到照顧到各個國家的關係,尤其是當中國還必須靠大規模出口來解決產能過剩,以及勞動就業的前提下,中國和世界很多國家的緊張關係很難解決。
總結一下,雖然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一些成功經驗,如反腐敗、推動教育和創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但由於兩國在規模、政治體製、經濟結構、文化社會背景、曆史以及國際關係等方麵存在的巨大差異,尤其是中共必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絕對的一黨專政,既要高效廉潔,又不能有言論自由,中國難以複製新加坡模式,甚至說中國有意複製新加坡模式可能都是一個偽命題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