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輸出 為什麽遠不如日本韓國?
我以前一直以為中國的文化輸出很厲害,直到我自己出國旅遊了幾次,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以前為啥覺得厲害?新聞裏麵經常看到外國人過春節,還有外國人學中文的“中文熱”,還有太極拳、武術之類的流行……所以我有一種感覺:外國人都對神秘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了解中國文化。
但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的文化輸出不太行,恰好是在中國的“老朋友”俄羅斯。
我在聖彼得堡打網約車,開車的是個年輕人。上車之後他一邊開車一邊用手機放著韓劇,看得非常入迷,有時候還隨著劇情笑幾聲。
我感覺他一邊看劇,一邊偶爾會從後視鏡打量我們。有時候我又覺得這可能隻是錯覺,就沒有在意。
果然,他開始跟我們寒暄了。因為他隻講俄語,我們隻能通過手勢聊天。
他指著手機屏幕,又指了指我們,我沒有理解他是什麽意思。這人是個急性子,就一邊比劃一邊還是來回指。當他做了一個臉的手勢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他是在問我們是不是來自電視劇裏這個國家。
我隻好用手機翻譯給他看:我們不是韓國人,我們來自中國。
他不是很會掩飾自己的那種人,看到翻譯後就本能地撇了撇嘴,看似略有失望。我知道,如果我們是韓國人他一定會特別興奮。
我以為這隻是個例,但後來我逐漸發現,在俄羅斯到處都能看到日韓文化的印記。日本主要是動漫,韓國則主要是明星團體和韓劇。
在城市裏,日本動漫的周邊專賣店也很多。但是獨獨沒有見過中國文化的印記。倒是機場有中文標識,可能因為中國遊客多吧。
當然,現在中國遊客也不多了。
日韓文化輸出帶來的是他們對日韓人的印象深刻。每次陌生人問我們從哪來,首先問的都是:你是不是日本人?是不是韓國人?最後才問是不是中國人。
很多海外中國人因此覺得自己受到了冒犯,甚至“辱華”,這完全沒必要。試想一下中國人假如隻看過美國電影但沒看過英國的,看到一個白人難道會先猜他是英國人?
文化輸出就是這樣,會非常明顯地提升這個國家的海外形象和存在感。
後來在歐洲,我就更是感覺到了日韓文化輸出的強勢。
在歐洲,日本動漫的影響力極大。尤其是在南歐,可以說就是火得發紫。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日本動漫周邊店,生意都很好。龍珠基本上是最火的,還有火影忍者、死神、海賊王……
歐洲的年輕人,很多都對日本動漫裏的人物耳熟能詳,能跟你聊上半天。日本文化在歐洲已經不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已經融入了歐洲人主流生活。不僅是動漫,茶道、武士道、日本古代服裝……都很流行。
日本人也確實比較善於經營自己的文化,在歐洲的無印良品門店,會有很多不經意的日本文化點綴。
說句很多人不愛聽的,上次中國龍年春節慶祝活動上,我聽到很多白人疑問:這是日本的嗎?
中國人看到這個現象肯定很不高興,但這就是事實——歐洲人印象中的這類東方文化,經常被默認為日本文化。因為他們經常不大能區分開中日韓三國,就默認是最了解的日本。
韓國文化在歐洲就更流行了。上次韓國歌星跟酷玩樂隊同台演出,引起巨大轟動。韓國的音樂在歐洲也可以說已經算是主流音樂之一。
韓劇《魷魚遊戲》熱播的那段時間,我正在讀碩士。身邊的同學,基本都在熱議這部劇,也都知道那是韓國劇。反倒是我這個亞洲人落伍了,於是趕緊回去“補課”。
碩士班上30多人,我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就是了解日本的最多,韓國的其次,但了解中國的屈指可數。
真正看過一點中國文化的,我隻見過一個人。那是個荷蘭小夥兒,他跟我說,有部中國電影他特別喜歡,叫IP Man.
我很困惑,這是什麽鬼?我咋沒聽說過?直到他給我看海報我才發現,原來是葉問!
《葉問》的英語翻譯,就是IP Man.
但是班上其他人,基本都對中國沒什麽了解,提起中國都是些空話:那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人口很多、很神秘、曆史悠久……
大部分人說到中國城市,能知道北京上海這兩個的,已經算是比較了解的了。另外他們很多人其實也不知道華為、小米、海信這些是中國品牌,因為缺乏對應的文化認知。
但是提到索尼都知道是日本的,提到三星都知道是韓國的,因為有對應的文化印象。
可能有的人會說,文化輸出有什麽用?能創造多少GDP?不輸出也罷!咱不搞那些虛的。
其實短期內是沒太多用,但長期來看,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運。
為什麽這麽說?
出過國的都知道,對中國懷有各種負麵看法的人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不了解。當你隻是一個印象空洞的強大國家,他們就隻能感知到那些負麵新聞,從而產生戒心和擔憂。
但是他們就很了解美國的一切,甚至連美國一些名氣不大的本土品牌他們都知道,也知道美國很多小眾的音樂人、電影人。因為美國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全世界,而這些文化產品都是基於其自由的創作環境。
我終於意識到:文化輸出看似無關痛癢,但其戰略作用其實巨大。
文化輸出和文化產業是否繁榮也是息息相關。而文化產業是否繁榮,又和文化方麵的限製多不多,有著直接的關聯。畢竟,現在的大環境連奧特曼都會被下架。
中國其實最不缺有才華的年輕人,但缺的是文化監管的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