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含核物質煤礦散發有毒廢料,其實是鈾礦和煤礦共生的結果,請看2013年中國能源報在內蒙發現鈾煤共生礦的報道

驚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醫院爆滿,因民衆有突發性哮喘,並發皮膚過敏腫脹?!

經查發現鄂爾多斯煤礦有礦工突發渾身皮膚紅腫潰爛而死亡病例,再查發現該煤礦所產黑煤含核放射物質?!說該產煤已經送往多地燒灼使用,所含散發和物質在空氣中漂浮引起上述病症。還聽説該煤礦放射性物質正在中國華北地區散佈漂浮,包括張家口、北京、邯鄲、石家莊等地,並有繼續向南擴散之傾向。更有消息說習近平已經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避難,不知真假。從視頻上看到內蒙古呼市有人因眼睛紅腫伴哮喘就醫,不知後續報道如何

 

內蒙古中部發現國內最大規模鈾礦
煤鈾共生合理開采考驗現行礦權管理
本報記者 馬喆《 中國能源報 》( 2013年01月28日   第 21 版)

編者按

根據我國已出台核電發展規劃,鈾資源作為核電的重要燃料,其穩定供給至關重要。相關數據顯示,每百萬千瓦機組年消耗鈾約為160噸,按照到202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計,屆時天然鈾年需求量將超1萬噸。內蒙古中部鈾礦藏還有煤等其它礦藏,如何合理開采,廣受關注。

 

煤鈾兼探引發勘查革命

國土資源部不久前發布消息稱,內蒙古中部發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床,控製鈾資源總量達到世界級規模。“這一成果結束了中國無世界級鈾礦曆史,為中國政府實現‘立足國內保障資源供應’的承諾提供了支撐。”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說。

據國土資源部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偉介紹,大營鈾礦的發現,得益於“煤鈾兼探”的探礦思路創新。“根據勘查區的成礦地質條件,變通行的單一目標找礦為多目標找礦,在找煤礦的同時利用煤炭鑽孔進行放射性測井,對相關層位的岩芯進行放射性編錄,同步進行鈾礦資源的評價、驗證,尋找異層共生鈾礦。”

截至目前,通過總麵積為3428平方公裏的三個“聯片勘查”項目的開展,已探明內蒙古大營地區煤炭資源量總數達到510億噸,並發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鈾礦床。

業內專家表示,大營鈾礦的突破是促成我國鈾資源供應新格局的裏程碑。對整個北方鈾礦勘查具有示範意義,或將引發一場多礦種兼探的勘查革命。

歡慶之餘,關於後續開采的一係列相關問題接踵而至。

資源共生如何開發布局

首先麵臨的就是如何確定今後共生礦種之間的開發次序問題。

資料顯示,大營鈾礦所處的鄂爾多斯盆地煤炭產量約占全國25%,油氣產量約占全國20%,此外還蘊藏著豐富的鈾、石膏、煤層氣等,地礦資源十分豐富。但這些主要礦產資源共生伴生,合理開發利用難度大,礦業權重疊突出,如何統籌協調該地區油氣、煤炭、煤層氣、鈾礦等資源開發布局和時序這一問題擺在了麵前。

由於地質規律,礦產資源分布原本是三維立體的,經常為多礦種共伴生或層疊存在。然而長期以來,由於行業分割等多種原因,現行的礦產勘探目標往往是單一的,一旦局限於單一找礦目標,形成礦產地,無論其上覆地層還是下伏地層中的任何礦體都將成為事實上的壓覆礦產,通常被認為該目標礦種順利開發利用的障礙,而遭人為忽視。這不僅導致我國多種礦產資源潛力大大縮水,甚至可能很大程度造成稀缺礦產資源無可挽回的損失。

中核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地礦事業部主任曹述棟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製於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目標單一化,礦產開采曆史上曾出現過專采目標礦種而導致鈾資源被破壞的先例。

事實上,就地質成礦規律而言,砂岩型鈾礦與油氣藏、煤同屬能源資源,在形成深度上,通常油氣的生成深度為數千米,煤次之,而砂岩型鈾礦的形成深度最淺,一般為幾十米到幾百米。因此,有業內專家建言,當上下層位疊加鈾、煤、油氣同步時,須得明確開發次序和優選開發模式,最大限度釋放資源潛力。另一方麵,天然鈾屬於稀有金屬又具有放射性,開采工程量較大且需采取一係列防護措施,又由於鄂爾多斯盆地生態脆弱,水資源短缺。為排除鈾礦以外其他礦種開采利用中的放射性汙染風險,應優選開發模式。

大營礦區擬優先采鈾

我國現行礦業權以平麵管理模式為主,實行礦權排他性政策。雖然此次大營鈾礦勘查運用單一礦權設立項目,統一協調實現整裝勘查的管理模式,由中央地勘基金中心組織跨部門、多工種聯合實施“煤鈾兼探”,在前期勘探階段暫可擱置礦權糾紛,但進一步到開采階段,就不得不麵對這個棘手問題。

實施煤鈾兼探的整裝勘查模式,不僅是從單一找礦目標向多目標找礦的重要嚐試,而且印證了礦產勘查開發過程中存在集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表示,大營模式拉開了全麵推進北方砂岩型鈾礦找礦的序幕;同時,對礦政管理尤其是礦產勘查開發機製創新及多礦種兼探、更大範圍內實施綜合勘查開發提出了新課題。

中核通遼鈾業總經理蘇學斌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鈾礦業的技術、資金、市場還有國家的專營資質都在手,唯一缺的就是資源。由於國土資源部規定礦權不能重疊,所以一旦鈾礦與其他資源共生伴生,涉及到資源所有權問題就非常頭疼了。希望國家能有更加合理的政策,理順平麵化礦權管理外礦產資源垂直劃分的所有權關係。”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當前針對大營地區鈾煤上下層位疊加的現實情況,國土資源部積極協調各利益相關方,初步計劃該地區優先采鈾,使鈾礦資源得以充分開采利用;在排除其他礦種開采利用中的放射性汙染風險後,其他礦種再依序介入。

 

短評

建立現代鈾礦勘探開發體係

□馬喆

為適應核電批量規模建設的燃料需求,滿足我國發展核電的長期遠景儲備,我國提出適度超前發展核燃料產業,建立國內生產、海外開發、國際鈾貿易三渠道並舉的天然鈾資源保障體係。

考慮到天然鈾作為特殊戰略資源的敏感性,開發鈾礦業並使其具有相當規模是我國自力更生發展核工業的大前提。

鈾礦的勘探和開采是生產鈾的第一步,我國鈾礦勘查和開發事業始創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塊鈾礦石出自鍾山縣花山鄉的杉木衝,它的發現催生了我國發展核能事業的戰略決策,被譽為“開業之石”。

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勘探開發建設了若幹座鈾礦山和鈾水冶基地,形成了完整的鈾礦冶生產係統,為我國核電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核電規模化發展步伐加快,對天然鈾保障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天然鈾產業進入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探索建立現代鈾礦勘探開發體係已成為當務之急。

2008年出台的《關於加強鈾礦地質勘查工作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逐步形成開放有序的鈾礦地質勘查開發新格局。麵對我國鈾礦資源的自然稟賦特質和現階段礦產資源開發的現實情況,當前我國鈾礦資源的勘探開發應在一貫秉持“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深入貫徹“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理念,把推進戰略合作作為做強做優天然鈾產業的戰略舉措,積極適應地質成果商品化、勘查開發社會化、資金投入多元化的礦業開發新趨勢。

 

相關鏈接

我國礦產資源的總體特征

(1)單一礦種礦床較少,多為多種有用組份(組成成分)伴生於同一礦體中(可稱為伴生礦床),或兩種以上的礦種共生在同一地質建造中(可稱為共生礦床);(2)一些常用礦產如鐵、銅、錳、磷等,富礦少、組份複雜,綜合利用存在問題較多;(3)同一礦體或同一地區的礦床往往前後經曆多次成礦的地質作用,使有用礦物富集或增加更多的有益組份,同時也使其物質組份更為複雜,增加了綜合利用的難度。 

鈾礦床特點

(1)礦床類型較多,可分為八個大類,22個亞類,其中以花崗岩型(占34%),火山岩型(22%),碳矽泥岩(占20%),砂岩型(占15%)為主,四類合計占90%以上;(2)成礦年代跨度大,從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3)礦床規模一般較小,埋藏不深;(4)鈾礦石具有放射性。

針對鈾礦床特點,我國鈾礦開采技術也形成一定特點:(1)在開采方式中以地下開采為主,占80%以上,露天開采僅占不到20%;(2)采礦方法種類繁多,但以充填采礦法為主;(3)回采工藝靈活,適應性較強;(4)從勘探到開采全過程都須與放射性物探密切配合;(5)十分重視放射性的安全防護工作。

鈾礦的勘探

鈾在哪裏?江河湖海中鈾的儲量可觀,但是濃度很低,暫時難以利用。地殼中含有鈾,而且豐度與錫、鎢相當,平均每噸岩石中就含有2.5克鈾,但分布不均勻。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靜動消長,地球表麵的岩石風化持守不息,分散的鈾礦物隨著這些地質作用的疊加改造而遷移聚集,就堆積成為了鈾礦床。

鈾礦地質勘探的任務,就是查明和研究鈾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闡明鈾礦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布的規律,運用鈾礦床形成和分布的規律指導普查勘探,探明地下的鈾資源。

鈾礦勘探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利用航空測量、汽車測量、野外地麵測量等開展多維度勘測,從區域地質調查開始逐步聚焦,直至圈定鈾礦床並對鈾礦體的情況作出評價。

鈾礦的開采

含鈾千分之一的鈾礦就具有開采價值,鈾礦開采的的任務是把具有開采價值的鈾礦從地下礦床中開采出來。與其他金屬開采相比較,鈾礦開采具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一是由於天然鈾具有放射性,開采要采取一係列防護措施;二是由於鈾屬於稀有金屬,開采的工程量比較大。 

鈾礦開采方法主要有露天開采、地下開采和原地浸出采鈾三種方法。露天開采是按一定程序先剝離表土和覆蓋岩石,露出礦石,然後進行采礦,這種方法一般用於埋藏較淺的礦體。

地下開采是通過掘進聯係地表與礦體的一係列井巷,從礦體中采出礦石。采用這種方法的開采深度距地表一般在100米到1千米之間。

原地浸出采鈾是通過地表鑽孔將化學反應劑注入礦帶,再將含鈾的浸出液提取出地表。這種采鈾方法生產成本低,勞動效率高,不過使用受到一定水文地質條件的限製。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煤鈾富集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位於我國大陸中西部,具有穩定沉降、坳陷遷移、扭動明顯的多旋回沉積型特點,是一個由不同時代、不同類型沉積盆地疊合的克拉通類含油氣盆地。

研究表明,鄂爾多斯盆地曆經的構造運動和沉積環境的變遷決定了多種礦產富集的時空特征,盆地中鈾的富集與深部油、氣、煤的存在有密切關係,且盆地中鈾的富集對油、氣、煤成藏、成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鄂爾多斯盆地內目前已查明的淺鈾礦床主要為砂岩型鈾礦床和泥岩型鈾礦床,適於用地浸法進行開采。

大營地區“煤鈾兼探”進展剪輯

2007年初  中核地質隊伍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發現了一個特大型砂岩型鈾礦。

2007年5月  中央地勘基金在內蒙古中部組織6個勘查區煤炭資源“聯片勘查”的施工。

2007年8月  啟動“煤鈾兼探”,中央地勘基金部署找煤同時同步開展鈾礦綜合找礦工作。

2008年底  “煤鈾兼探”初戰告捷,煤炭普查工作結束,在提交一處超大型煤田的同時,新發現了一處中型鈾礦床。

2009年始  由內蒙古東勝杭東、車家渠-五連寨子地區12個煤炭勘查區組成的兩個“聯片勘查”項目繼續按照“煤鈾兼探”的思路,進一步擴大東勝地區的找鈾成果。

2011年中  在探求煤炭資源量307億噸的基礎上,鈾礦綜合評價獲得重大的新進展,圈出一處200平方公裏的鈾礦化集中區,用2×2公裏鑽探網度控製了2個鈾礦帶,共有16個工業孔,控製麵積約40 平方公裏,並有部分高品位、大厚度的富礦地段,初步估算鈾資源量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特別是大體圈定控礦的層間氧化-還原過渡帶20公裏長,顯示了具有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發展成為找超大型鈾礦規模礦床的前景。

至此上述3個“聯片勘查”項目總麵積達到3428平方公裏,探明煤炭資源量總數達到510億噸。與此同時,總結出一套適合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的整裝勘查管理模式——以單一礦權設立項目,以統一協調實現整裝勘查。既符合地質規律,又遵循經濟規律。這一管理模式已在中央地勘基金項目中得到全麵推廣,並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找礦經驗,初步建立了“煤鈾兼探”的模式。

2011年8月  中央地勘基金在北京召開內蒙古東勝鈾礦整裝勘查會戰啟動會。東勝地區的找礦進入到第三階段,即由最初找煤為主——中期的煤鈾兼探——到後期的找鈾為主。

2012年9月  中央地勘基金調集4支勘查隊、30台鑽機、6台套測井設備、500餘名勘查技術和施工人員進入各自指定位置,跨部門、多工種聯合的找礦行動正式開始。經過300天的晝夜奮戰,一個世界級的超大型鈾礦浮出水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