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故事耽誤了的族群

每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個看點。不論極端民族主義者多麽痛心疾首,數、理、化、生、地學科就是西方舶來品,也就在地理學裏加入點黃河長江等地域性佐料了。而作文考試,糅合了傳統科舉的策論精髓和當代雞湯熬製秘笈,既考驗一個考生的編瞎話、說大話的代入能力,又能考察其說假話坦然自如的心理素質——都十八歲了,先幹為敬走一個,說篇場麵話吧。

我來代入一下試試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其實吧,故事的好壞與“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有民族形象雲雲沒啥關係,有時候,故事越好聽越有懸念,對人的命運民族形象反而不利。比如“烽火戲諸侯”很嗨皮,結局卻很淒慘,以至於領導看到美女喜歡玩火就警惕;“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很淒美,卻對國家的大型國防工程的建設不利。韓非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秦王是他忠實的擁躉,因為他的故事主要是教導君王該如何狡猾狠心,不要“守株待兔”不要“買櫝還珠”切忌“自相矛盾”,要“長袖善舞”才能“蠶食鯨吞”,秦王本來就有壞人之質,被韓非一頓故事激發出惡人之誌,並順便把韓非當故事的結尾處理了,下藥毒死,讓韓非五髒六腑體會一下劇烈的“自相矛盾”運動吧。

講故事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當屬《一千零一夜》,那個阿拉伯宮女真不容易啊,靠講故事改變了個人命運,故事把國王教育成正常人了,這是曆史上挽救失足青年唯一成功的事例,算個更大的故事。蒲鬆齡講了一輩子故事,為單身漢送去狐狸精的慰問,卻沒改變自己是個落第秀才的命運。

故事太多,要找大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個大故事,這個故事奠定了東西周八百年基業。據方家介紹,傳得神乎其神的“九宮八卦圖”就是西周分封製的頂層設計。周公製禮作樂,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製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性關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納入“禮”的範疇,潛移默化地規範人們的行為,禮製就是周代的核心故事。孔子一生就是在反複“講好周製故事”,“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要“克己複禮”,把“禮崩樂壞”當做故事的死胡同。秦國掃蕩群雄周滅而立,周秦之變是故事之巨變,“六國尚仁義,秦國尚首功”,其後兩千年的秦製看似戲碼紛紜,其實就是摁著一個主題故事死拉活講——皇帝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一個民族的活力就體現在故事外溢上,非洲人、瑪雅人、北美印第安人曆史背影模糊,就因為他們不會講故事——他們一路進化而來,肯定經曆了精彩的故事,但有故事和會講故事是兩碼事兒。希臘人講了瑰麗的神話故事,眾神在天地間奔逐,相愛相恨,相親相殺……希伯來人講述上帝耶和華的故事,羅馬人講述天上的諸神與地上的英雄,共和與獨裁。西方人建立時空結構以便做故事的時空載體,從托勒密體係到哥白尼體係再到伽利略體係,一直到牛頓的絕對空間,仿佛是為講述一部偉大故事搭起的天地舞台。哥倫布的環球遠航,蒸汽機把全球串聯起來,就是西方故事的外溢功效。

當天朝上國與西方文明相遇時,伶牙俐齒的天朝突然語塞了,嘮了兩千年的嗑,編的所有故事拿不上場了。兩種文明的碰撞,就是兩種故事的碰撞。滿清講不出自己的故事,隻能一味地瞞、蠻、橫、愚、凶,把譚嗣同為代表的講述新故事者扼殺後,隻能講個初級貫口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教科書上說“無數的仁人誌士在尋找中國的出路”,其實就是無數的行家在練嗓子想講中國故事。然而,濫竽充數者眾,一百多年來,就沒個像樣的好故事領中國走出曆史的三峽。

今天,中國人已經不再等待宏觀敘事的大故事了,隻能聽些短平快的小故事——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全世界都羨慕我們。還有就是富婆重金求子小故事,私募基金的畫餅講勵誌故事,至今耳邊還流傳著許家印還錢、賈躍亭下周回國的故事……

年輕人要突破老故事的套路,不管什麽主旋律副旋律正能量假能量,要勇敢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一直等待一個振奮人心的主打故事,會讓一個族群被故事放鴿子的。

2023.6.9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