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佛法是沒辦法速成的。
但是,佛教又說這個客觀並非科學意義上的“客觀”,它隻能通過觀察內在與外在現象的因果關聯使修行者得以“親證”。例如:內心的貪嗔癡,長期會帶來痛苦的狀態;善行(如慈悲、布施)帶來內心平和與他人善意的回報。
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很難服人,說是客觀但隻能通過主觀來檢驗。佛教對此的解釋是這種“客觀”更接近於:現象性真理(世俗諦)→ 可觀察到的果隨因生; 深層心理/業力機製→ 因為“心”也有其運行規律(瑜伽行派)。
從這一段開始我就看不懂了,也沒有給出經文出處。
提個問題,禪宗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既然空的如此徹底,連自我都否定了,哪來的煩惱(貪、嗔、癡等)呢?進而業力如何產生?又何必修行呢?
這個問題提的特別好。我也想問呢,如果沒有我,誰修行呢?
不知道為什麽。隻要提到佛法,因緣和無我講的特別多,當然還有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等等吧。其實對於漢地佛教來說,四諦十二因緣在一般的大乘經典裏都沒有提及,常見的金剛經心經圓覺經什麽時候提過四諦十二因緣?至於無我,在大乘經典裏提的也不多。但是很多人非常喜歡說,而且就把無我簡單理解成“沒有我”。
大乘佛教有一本《百法明門論》,它的主旨是一切法無我,是專門講無我的。可是他說的是一切法無我。一切法說的是什麽呢?比如桌子椅子這些色法,還有心理上的各種情緒這些心法,還有就是邏輯文字時空這些介於心色之間的法,這些法統統“無我”。可見這個無我當然不是“沒有我”的意思。否則怎麽解釋呢?紅燒肉怎麽個無我?我不吃紅燒肉?紅燒肉不是我的肉?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