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和氣客氣提到同樣是窮人,日韓台,窮人性欲都沒了,美國,窮人性欲高漲,有人說,是美國福利好,溫飽思那啥,日韓台,饑寒失那啥。
關於思那啥和失那啥,我沒有研究,說不上是文化差異,人種差異,還是個體差異。
就我體驗的不同說說吧,東方人相對內斂含蓄些,西方人比較直接奔放。
西方福利製度比較完善,民間有很多非贏利組織,社區也有自發的互助活動。給的人豪邁,收的人也不靦腆。一拍即合,收的人心裏沒有什麽負擔。我剛跟西人接觸時,為了增進感情,常會帶一些糕點水果飲料,讓大家一起食用,他們禮貌的說謝謝,就大方的開始享用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吃完拍拍屁股就走人。從沒見他們也做類似的事情互動表示友好。後來我明白了,他們覺得是我主動分享的,不是他們要求的,並不覺得虧欠什麽。而我們東方的教育,比較重視禮尚往來,即便人家是好意,我不取這個便宜,我也就不用還禮。
領取西方福利的可能也是這個心態,我需要幫助,是政府和組織主動提供援助,他們領的心安理得。雖然政府也是鼓勵人們去就業,福利是暫時的緩衝。但一直領下去的大有人在,尤其生一堆孩子,單親媽媽,現實上來講,如果沒有其他人幫忙,自力更生確實難度很大。
日台近些年生育下降,政府也出台政策鼓勵生孩子,有給一些補貼,但不可能包養。經濟泡沫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看到老一輩一生抗著房子貸款,最後房子跌到白菜價,白忙活一場,就不想活的那麽累,不婚不育的人多起來,甚至草食族(沒性生活)的也多起來,能自己混個溫飽就知足了,不想有過多的負擔,連與人交際都覺得沒必要,尤其互聯網時代,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娛樂需求。
那些本以為有鐵飯碗能安享晚年的人們,中年失業後,公司許諾的養老金沒了,支付的社保根本不夠養老,所以很多高齡的老人過了退休年紀,依然出來工作,我在日本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在掃廁所或者在建築工地打雜,在觀光景點維護秩序。做零工才能維持生活需要。而在以前的日本,很少看到這樣的場景。下榻的飯店早上都會提供一份報紙,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70歲給80歲養老,是描述在養老院裏,70幾歲力所能及的老人在工作,照顧80+的人們。對於喪失工作能力又沒社保的老人,是可以申請政府救濟的,政府會先聯係家人,評估子女的贍養能力,通常會希望子女和政府雙方一起負擔老人的費用。但依賴這些福利的並不是主流,源於日本人不願意給人找麻煩,成為別人的負擔。
無家可歸者的麵貌都大不同,在西方,常遇到開口要錢的,有的還年紀輕輕,甚至有女孩子,路邊一個罐子,你經過他們就說給點錢吧,你給,他們就點頭,或說謝,甚至沒表示。反正你自願給,我也不覺得丟人。但在台灣和日本,無家可歸者更像隱者,來無影去無蹤的,在人們不注意的時間地點出現,比如超市的垃圾堆,白天就躲在公園深處或者大橋下麵。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有礙觀瞻,是社會的負擔,不好大庭廣眾下刷存在感。
前幾年,韓國的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看了以後有種很解恨的感覺,這個片是比較政治正確的吧,對於那些上層階級為富不仁的,就不該客氣,賴上他們,吃他們的,喝他們的,不爽了,剁了他們,然後繼續寄生在他們建立的堡壘裏,傳遞的精神特給窮哥們兒撐腰,大快人心。
但這樣的片子,看一遍就夠了,沒有想再看的念頭。這種能量談不上正負,有點邪。
倒是有一部台灣片《大佛普拉斯》我看了兩遍,以前Netflix有,現在也下架了,奧斯卡就更沒戲了,比較不入主流。
可我意猶未盡,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無家可歸的拾荒者肚臍,生的不偉大,死的更沒尊嚴,但他在有限的生命裏,就算是一隻狗 尾巴草,也活得搖曳生姿,他知足感恩,珍惜友情,同情弱小,自給自足,與他有交集的社會邊緣人,平淡無奇的活著,麵對著人生的悲哀和無奈。對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他們沒有大無畏的勇敢和抗爭,是戰戰兢兢,麵對恐懼和威脅,他們六神無主瑟瑟發抖,隻能抱團狀膽。對於像草芥一樣凋落的生命,他們有草根之間同命相連的脈脈溫情。這樣的片子更寫實,雖然讓人有些泄氣。
不劇透了,這裏是鏈接
https://www.iyf.tv/play?id=2nUZprM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