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地說其中不是為了去抒發自己的共鳴就是因為與己有異見而來爭鬥的是占了大多數的。
有共鳴,有的是完全一致,隻是覺得要表達一下讚同;有的是想法相同但可能感到還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需要展現出來。
比如意識與悟性,基本上是相同的,前者是西洋的表達方式,後者是東方的說法。“讓自己的意念來搜索”是西方的說法,“用我的心去感覺”是東方的表達習慣。用東方的“提到某個高度”來話說西方習慣的“接近某個事物的本質”也是相同的。再表達一下隻是為了錦上添花。
但中庸與中肯就不同了。前者是混合物,而後者則是化合物。前者是被動地平衡,而後者則能主動地推陳出新。它們的思維方式不同,功能也就不同。譬如,中庸,適合要麽是機械地折中要麽是盲目地憤世嫉俗的極端心態-----它適合了一種社會形態,也耽誤了一個族群-----來說明一下是為了表明觀點的不同。
如果你是衝著前者去的,那奔赴的是教堂,如果你是為了後者去的那麽你去的才是論壇。
譬如說我們通常通過共享的方式去論壇,主要是去把自己的觀點去交給大眾去點評去磨礪,看看能不能站住腳,能不能說得通,還有沒有提高的空間-----就是要去看看會有什麽樣的認可和怎麽樣的異見。
如果觀點還沒有推出前就已經可以預知讀者會有的反應,那還有去論談的必要嗎?那是準備去打擂台了的。當然也有過一字千金地擺擂台的。
那麽能不能在去論壇前就可以知道會有的結果呢?這裏的安排是預知放在後麵談,這裏先講可以預設的。
開篇了,如果讀者甚眾而沒有反應,那麽至多是起到了教育宣講的作用,那麽你去的是一言堂的教室,這沒多大的意思。
如果讀者寥寥----根本談不上什麽反應,那麽要不是你的市場還沒有打開,就是你販賣的貨色早已經為讀者所拋棄。你身在的是特定的市場。
開講了,倘若來聽的總是那麽幾個人,那麽就說明你的觀點隻就適合於這樣的小圈子。這個圈子也許是廣寒宮裏的高知所組成,也許由土地廟前土俗的朝拜者來形成,這說明了作者的意識要麽是前衛的,要麽表明作者的認知也被規範於一般了。
那麽讀者甚眾而且反應熱烈呢?那也可以有幾種原因的。
第一種是作者的觀點被歧義了,這可能是作者沒有將自己的觀點說明白,這好辦,如果不是被不同的觀點所刻意歪曲的話就再補充一下。
另一種情況是你的觀點被不同的觀點熱議了----比如說可以有引申的地方或者另外被假設的問題,這應該是作者前來論壇的主要目的了:讓自己的想法得到檢驗。
還有一種情況是作者的觀點被異口同聲地譴責了或者被異口同聲地讚美了,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應該算是作者最大的悲哀了----無論是為他人或為自己:前者是因為你麵對的是一群早已被社會型塑了的讀者----因為即使是你的觀點獨樹一幟也應該要有悲天憫人的同情意識,而後者的出現則說明了作者自己也隻不過是俗套中的一個,作品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麽新的見解----因為人類社會的思維能力永遠都是以一,二,七的狀態分布的,而思維結果也基本上都是以一,八,一的形式組成的。
關於被型塑,這裏再聊上幾句,否則關於本話題中的型塑可能會被誤解成世界觀或立場的不同,這不是本文打算要企及的高度。
另舉一常識性的例子:都說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奧地利的佛蘭茨斐笛南被刺殺而引發的。事實呢----我們讓當時的奧地利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承道夫自己來說:因為奧地利必須為防止塞爾維亞成為氣焰正盛的民族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聚集中心,所以奧地利必須在塞爾維亞有所動作,而不是出於對暗殺事件的報複。他說得明明白白,暗殺事件隻是個借口而已。可是我們得到的知識卻是被歪曲過的,我們不可能不被這樣的歪曲而型塑。
接著前麵的說,異口同聲,不是個好現象,不幸的是我們都已經習慣於這樣的現象-----於他人而言有被型塑的可能,於己來說----若不是城府牢固就會不是被嚇到了就是被陶醉了。
當然,也會有空寫著玩玩解解悶甚至尋尋開心的,就像是我現在在寫的那樣 ,那就不算什麽了,讀者讀不讀也沒關係的,所以像我這樣的來不來的也就沒什麽為什麽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