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姚聊到China這個名稱的由來,一時興起,也說個2毛錢的(學多妹她們,不敢說10元)。
Chin,很容易想到“秦”(Qin)。因為戰國時期,秦國強大,建立統一王朝,聲名遠播。但實際上,夏商周三代,都曾是天下共主。秦強大起來的曆史,是很晚很短暫的。
也有人說是“晉”(Jin)。晉的確比秦國強大得早。不過這些諸侯國,距離西方遙遠。
而在此之前,早有“成”,“成湯”、“成周”。會不會是這個“Cheng”/“Chen”字呢?
我從古朝鮮的曆史,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我們知道,周有箕子朝鮮。那是在朝鮮半島北部。南邊部分,從戰國一直到漢朝,叫“辰”。讓我想到“成”。
有意思的是,朝鮮/韓國人,把這個“辰”/“成”,讀“Jin”。而且,在他們那裏,“秦”也讀“Jin”。也就是,“成”、“辰”、“秦”,都讀“晉”的音。也有的拚成“Chin”。
說有一些避秦時亂的中國人,跑這裏來。避秦時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韓國人,秦滅六國,滅的第一個就是韓國,在公元前230年。但中國官方寫史書,總是有意無意忽略蜀國。早在前316年,秦滅蜀。秦國正因為將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才有能力滅山東六國。
否則,滅個鏟鏟。
其實和黃帝一樣,是秦蜀聯合滅六國,而不是秦滅六國。說明蜀國至少在經濟上,是十分富庶的。
所以,很可能在韓人苦秦,跑去“韓國”之前,“成人”(蜀國人)早苦秦了,跑過去不少。
西漢時,辰國一分為三,即馬韓、辰韓、弁韓。弁韓,又叫弁辰。三韓,皆脫胎於辰國,三者共推一個王,叫“辰王”。基本上,以漢水為界,在漢水之南。
中國和朝鮮北方戰亂,不斷有遷徙到三韓的。三韓演變為新羅、百濟,和北邊的高句麗,成為後世朝鮮、韓國的雛形。
可能楚國人也來了。所以特別好玩,汗水以北一些地方,地名、風俗都似有和楚人同。那麽漢水以南以前辰國的地方,像不像巴蜀?:-)
天下苦秦久亦,最厲害的有三個:第一是蜀國,很早就苦了。第二是韓國,跟秦國接壤、實力最弱、六國裏最早被滅的。第三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國大一統,不願意做秦子民的,就跑了,跑得遠遠的。
除了往東跑,也可以往南跑,往西跑。
我發現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按我們的拚法,是成奈(Chennai)。而他們讀,讀成“真奈”。聯想到印度古時候,也把我們叫“真丹”、“震旦”。
是不是感覺挺有意思了?
一個簡簡單單的“成”字,到了東西方附近民族的語言中,可以讀成“辰”、“秦”、“晉”、“金”、“真”、“震”,在粵語裏,還可以讀成“神”,再往西,到了老外嘴裏,甚至衍生成“希”、“夏”(Cina->Sina)。。。
好神奇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