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木鐸雜誌稿
’木鐸’雜誌 第四期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章
(此文記夫子一行至儀之事。佾-音YI,舞蹈之行列;儀-衛國國境邊的小鎮名;封人-邊境移民官;斯-此地;從者-夫子的隨行人員;二三子-諸位;木鐸-音DUO多-古時鈴鐺,金口木舌,發聲以警示眾人之器,)
儀,封人請見,拒。封人言:“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引見之。封人出,言:“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理解:(儀),孔夫子一行離開魯國進入衛國的邊境小鎮名儀,住在驛站(封人請見,拒)。移民官乃一名隱於民間的賢者,要求會見孔子被拒絕。(封人言: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移民官說:有德望的人到此,都沒有我不可會見的。(從者引見之) 。夫子的隨從就把移民官引見於孔子。(封人出,言: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聆聽了孔子教誨的移民官走出驛站向聚在門外的人們說:諸位!不必為孔夫子失位去國而憂傷,天下大道不行久矣,天命夫子失位,為救世人,流涉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聲指引道路!
《木鐸》雜誌編輯組
聯係信箱:jsbao@hotmail.com kenjsbao@gmail.com 2262647152@qq.com
宣言
為了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之巔,我們一定要不斷的提升精神文明。而要成功地建設文明社會,必須有正確的思想和方法來指引。必須有一群頭腦清醒,道德高尚的社會精英,他們目標遠大,胸懷天下,加上不斷完善的法製體係,把人類社會建設得更先進,更文明。我們倡辦‘木鐸’雜誌的宗旨是提供各位熱衷於中華文明建設的有識之士的一個自我全麵提升的靈修平台。歡迎各位讀者踴躍投稿,共襄盛舉,把《木鐸》雜誌越辦越好。為使孔子的大道更普及,從第四期起,我們附上論語(聖經版現代語版) 木鐸雜誌編輯組
論語(聖經版)連載 第四大章
論語聖經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和孔子對話的大門。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古文,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曆史。通讀論語的過程,就是我們和聖人直接對話的過程;前置經文中的詮釋,隻是協助理解字義—神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裏仁篇第四
(凡二十六章)
4.1 裏仁為美章
(裏-聚居之地;擇-指選擇居地;)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 仁者安仁章
(約-簡樸,窮困之意;)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3 唯仁者能為章
(仁者-心中無私而得其公正者也;)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苟誌於仁章
(苟-誠;誌-心之所之;)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4.5 夫子論貧富章
(不處-不接受;去-擺脫;去仁-缺少仁德之意;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匆忙;顛沛-傾覆流離之間;必於是-取舍分明之意;)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何以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6 我未見章
(未見-尚未有;好仁者與惡不仁者-皆為求仁者也;無以尚之-好得無以複加之意;)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與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立誌用其力於仁者,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
4.7 觀過斯知仁章
(其黨-指其立場;觀過-觀人之過失;知仁-可知是否有仁心仁德;)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8 朝聞道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9 未足與議章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 無適無莫章
(適-可;莫-不可;比-衡量;)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11 君子懷德章
(懷德-心存固有之善;懷土-沉溺安逸;懷刑=畏法;懷惠-貪利;)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 多怨章
(放於利-醉心於私利;)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 禮讓治國章
(禮讓-禮為條文,讓為行為;何有-言不難也;為國-治國;如禮何-如何言禮)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4.14 不患莫己知章
(立-肯定,樹立之意;己知=知己;可知-真才實學;)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5 一以貫之章
(參-孔子的學生,姓曾,名參;唯-是的;門人-其餘弟子;忠-盡己之力謂忠;恕-推己及人謂恕;忠恕-‘一以貫之’之內涵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語:“唯。”子出。門人問:“何謂也?”
曾參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君子喻於義章
(喻-明白、想到;)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1)
4.17 見賢思齊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8事父母章
(幾-微、婉轉之意;幾諫-柔聲以諫;誌-意誌、決定;不從-不受諫;又-依然;)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9 遊必有方章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20 孝子章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也。”
4.21 不可不知章
(知-牢記;喜-為其壽而喜;懼-為其衰而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 言之不出章
(古者-此指以前有德行之人;言-話;出-隨便說;躬-行;逮-及;躬之不逮-做不到;)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3 以約少失章
(約-此處指自我克製;失-犯錯;)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4 君子言行章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4.25 必有鄰章
(德-有德之人;鄰-親近,響應之意;)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 不可數章
(言-姓;偃-名,孔子的學生,述子之訓;事君-有事進諫君王;數-煩瑣;斯-就會;)
言偃言:“ ‘事君數,斯辱矣;與友數,斯疏矣。’”
(12)
論語聖經版(現代語版)
裏仁篇第四
(凡二十六章)
4.1 裏仁為美章
子曰:“鄉裏崇仁德為美。居不擇地,焉得知仁?”
4.2 仁者安仁章
(約-簡樸,窮困之意;)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3 唯仁者能為章
(仁者-心中無私而得其公正者也;唯仁者能正確評判;)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苟誌於仁章
(苟-誠;誌-心之所之;)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4.5 夫子論貧富章
(不處-不接受;去-擺脫;去仁-缺少仁德之意;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匆忙;顛沛-傾覆流離之間;必於是-取舍分明之意,雖身處逆境不忘一心向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何以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6 我未見章
(未見-尚未有;好仁者與惡不仁者-皆為求仁者也;無以尚之-好得無以複加之意;)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與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立誌用其力於仁者,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
4.7 觀過斯知仁章
(其黨-指其立場;觀過-觀人之過失;知仁-可知是否有仁心仁德;)
子曰:“人之過失,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10)
4.8 朝聞道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9 未足與議章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 無適無莫章
(適-可;莫-不可;無適也無莫也-無可無不可;比-衡量;)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比之與義。”
4.11 君子懷德章
(懷德-心存固有之善;懷土-沉溺安逸;懷刑=畏法;懷惠-貪利;)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 多怨章
(放於利-醉心於私利;)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 禮讓治國章
(禮讓-禮為條文,讓為行為;何有-言不難也;為國-治國;如禮何-如何言禮)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4.14 不患莫己知章
(立-肯定,樹立之意;己知=知己;可知-真才實學;)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5 一以貫之章
(參-孔子的學生,姓曾,名參;唯-是的;門人-其餘弟子;忠-盡己之力謂忠;恕-推己及人謂恕;忠恕-‘一以貫之’之內涵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語:“唯。”子出。門人問:“何謂也?”
曾參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君子喻於義章
(喻-明白、想到;)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1)
4.17 見賢思齊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8事父母章
(幾-微、婉轉之意;幾諫-柔聲以諫;誌-意誌、決定;不從-不受諫;又-依然;)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9 遊必有方章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20 孝子章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也。”
4.21 不可不知章
(知-牢記;喜-為其壽而喜;懼-為其衰而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 言之不出章
(古者-此指以前有德行之人;言-話;出-隨便說;躬-行;逮-及;躬之不逮-做不到;)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3 以約少失章
(約-此處指自我克製;失-犯錯;)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4 君子言行章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4.25 必有鄰章
(德-有德之人;鄰-親近,響應之意;)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 不可數章
(言-姓;偃-名,孔子的學生,述子之訓;事君-有事進諫君王;數-煩瑣;斯-就會;)
言偃言:“ ‘事君數,斯辱矣;與友數,斯疏矣。’” ( 待續)
古文精解:千字文節讀 第四段
編者按:千字文,由南朝時期,周興嗣編纂成文,《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巨大的讀物。千字文是文明中國必修的文學作品.其中有的時代語言,比如’帝,皇’,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領袖,國家或政黨’去理解-這裏沒有’封建糟粕’,多的是道德典範.做一個文明的中國人,從熟讀牢記千字文開始。
千字文是四字句,我們把它切分成十八句七十二字為一節,以便讀者方便記憶和抄寫.-我們分批刊登,每次三節,和讀者共享中華美味
第十節
zhì běn yú nóng, wù zī jià sè
治本於農 務茲稼穡
【解釋】把農業作為治國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種與收獲。
〖注釋〗稼穡(jià sè):種植和收割。泛指農業勞動。
chùzǎi nán mǔ, wǒyìshǔjì, shuìshúgòng xīn, quàn shǎng chù zhì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解釋】一年的農活該開始幹起來了,種植著小米和黃米。收獲季節,用剛熟的新穀交納稅糧,莊稼種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賞賜,種得不好的就要受到處罰
〖注釋〗俶(chù):開始。載:從事。黍稷(shǔ jì):黍,指植物名。亦稱“稷”、“糜子;稷,植物名。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黜(chù):貶職,罷免。陟(zhì):晉升、獎勵。
mèng kē dūn sù, shǐ yú bǐng zhí, shù jī zhōng yōng, láo qiān jǐn chì
孟軻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解釋】孟子崇尚樸素,史官子魚秉性剛直。 做人要盡可能合乎中庸的標準,必須勤勞謙遜,謹慎檢點,懂得規勸告誡自己。
líng yīn chá lǐ, jiàn mào biàn sè, yí jué jiā yóu, miǎn qízhīzhí
聆音察理 鑒貌辨色 貽厥嘉猷 勉其祗植
【解釋】聽人說話要審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 要給人家留下正確高明的忠告或建議,勉勵別人謹慎小心地處世立身。
〖注釋〗貽(yí):遺留。厥(jué):他的。猷(yóu):計劃、謀劃。祗(zhī):恭敬。 植:立身於不敗之地。
xǐng gōng jī jiè, chǒng zēng kàng jí, dài rǔ jìn chǐ, lín gāo xìng jí
省躬譏誡 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 林皋幸即;
【解釋】聽到別人的譏諷告誡,要反省自身;備受恩寵不要得意忘形,對抗權尊。如果知道有危險恥辱的事快要發生就退隱山林,還可以幸免於禍。
〖注釋〗皋(gāo):水邊的高地。
第十一節
liǎng shū jiàn jī, jiě zǔ shuí bī, suǒ jū xián chù, chén mò jì liáo
兩疏見機 解組誰逼 索居閑處 沉默寂寥
【解釋】漢代疏廣、疏受叔侄見機歸隱,有誰逼迫他們辭去官職呢?離君獨居,悠閑度日,整天不用多費唇舌,清靜無為豈不是好事。
qiú gǔ xún lùn, sàn lǜ xiāo yáo, xīn zòu lèi qiǎn, qī xiè huān zhāo
求古尋論 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 戚謝歡招
【解釋】探求古人古事,讀點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雜念,自在逍遙。輕鬆的事湊到一起,費力的事丟在一邊,消除不盡的煩惱,得來無限的快樂。
qú hé de lì, yuán mǎng chōu tiáopí pá wǎn cuìwú tóng zǎo diāo
渠荷的曆 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 梧桐早凋
【解釋】池塘中的荷花開得多麽鮮豔,園林內的青草抽出嫩芽。到了冬天枇杷葉子還是綠的,梧桐一到秋天葉子就凋了。
〖注釋〗的曆:光彩爛灼的樣子。蚤(zǎo):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chén gēn wěi yì, luò yè piāo yáo, yóu kūn dú yùn, líng mó jiàng xiāo
陳根委翳 落葉飄搖 遊鶤獨運 淩摩絳霄
【解釋】老樹根蜿蜒曲折,落葉在秋風裏四處飄蕩。隻有遠遊的鯤鵬獨立翱翔,直衝布滿彩霞的雲霄。
〖注釋〗翳(yì):遮蔽,掩蓋。 鶤(kūn):“鶤雞”,古書上指象鶴的一種鳥。dān dú wán shì, yù mù náng xiāng,
耽讀玩市 寓目囊箱
【解釋】漢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戀於讀書,眼睛注視的全是書袋和書籍。〖注釋〗囊(nǎng):口袋。
第十二 節
yì yóu yōu wèi, zhǔ ěr yuán qiáng
易輶攸畏 屬耳垣牆
【解釋】換了輕便的車子要注意危險,說話要防止隔牆有耳。
〖注釋〗輶(yóu):一種輕便的車子。 攸(yōu):所。 垣(yuán):矮牆,也泛指牆。
jù shàn cān fàn, shì kǒu chōng cháng, bǎo yù pēng zǎi, jī yàn zāo kāng
具膳餐飯 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 饑厭糟糠
【解釋】平時的飯菜,要適合口味,讓人吃得飽。飽的時候自然滿足於大魚大肉,餓的時候應當滿足於粗菜淡飯。
qīn qī gù jiù, lǎo shào yì liáng, qiè yù jì fǎng, shì jīn wéi fang
親戚故舊 老少異糧 妾禦績紡 侍巾帷房
【解釋】親屬、朋友會麵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應和自己不同。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務,盡心恭敬地服待好主人。〖注釋〗績紡:泛指紡紗,績麻諸事。即紡績。帷房:內房
wán shàn yuán jié, yín zhúwěi huáng, zhòu mián xī mèi, lán sǔn xiàng chuáng紈扇圓絜 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 藍筍象床
【解釋】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白白的蠟燭明亮輝煌。白日小憩,晚上就寢,有青篾編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注釋〗紈(wán):很細的絲織品。絜(jié):“潔”之書麵語。
xián gē jiǔ yàn, jiē bēi jǔ shāng, jiǎo shǒu dùn zú, yuè yù qiě kāng
弦歌酒宴 接杯舉觴 矯手頓足 悅豫且康
【解釋】奏著樂,唱著歌,擺酒開宴;接過酒杯,開懷暢飲。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樂又安康。
〖注釋〗觴(shāng): 酒杯。 (待續)
學習‘論語’心得:
(一)相樂師之道
前些日子全家去欣賞盲人和聾啞人組織的歌舞表演。他們身殘心不殘,更用他們的歌聲和舞蹈詮釋生命的意義,使我們的世界更完美。在文明社會中我們照顧殘疾人是理所當然的事,給與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禮遇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此我們一起讀:
論語(聖經版) 15.42 相師之道章
(冕-音MIAN勉;師冕-盲人樂師,名冕;及階-走近台階;及席-走近坐席;端木賜-孔子的學生;相師之道-接待盲人樂師的禮數;聖人處己為人無不盡其誠也!)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端木賜問:“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裏,某某在這裏。”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以上的經文明明白白的記載了孔夫子就是如此的厚待盲人樂師。我們要舉一反三,禮遇我們在生活中遇見的殘疾人,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溫情。
有的國家政府規定,各工廠企業等單位都要按比例接納殘障人士加入員工行列-他們不需憐憫,給他們尊嚴-孔夫子就是這麽做的。
當你的公司接納了殘障人士,不僅僅是做善事,維護他的尊嚴,保護他的安全,培養提高他的技能,刻不容緩。
如果我們的生活圈內有殘障人士,維持他的溫飽,使他快樂而自信-日以繼夜的幫助關心殘障人士,這是對人性的真正考驗-能通過,你就是天使;做得不好,那你真的要努力-人在做,天在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讀了大道,看了表演,使我們明白:殘障人士就是我們社會的一份子。(學生供稿)
(二)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成語了,語出《論語第十五·衛靈公》引文如下:
15.27 小不忍則亂大謀章
(巧言-混淆是非,聽之使人喪失立場之言;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我們的理解是 :在眾說紛紜中,更有麵對蠱惑人心的勸進勸退勸放勸收之說時,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地方搞壞的。
子曰:人無遠濾,必有近憂。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規劃,有目標,這也是人生意義所在。
‘學優則仕,攝職從政’,當你走上仕途,那你身負重任,事無巨細,不可鬆懈;沒有‘海納百川’的能耐,最好不要當官,去做了,也做不高,做不大。
當你擁有了一家企業或公司的時候,社會上有許多誘惑,行業間有激烈的競爭,員工的忠誠和積極性。。。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事業的成功失敗也往往在你的一念之間。
在‘而立之年’,你當然是家中的頂梁柱,和朋友親人,鄰居同事,領導下屬的關係好壞往往都看你的‘忍’的本事。
古人雲:治國必先治家,治家必先修自身。當你能用孔子的大道養身修心,那麽治家必然‘家和萬事興’;打理企業必然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一旦投身治國興邦的大業,在運籌帷幄之時,時刻不忘‘為天下人謀’,你就能眼明心亮,既能洞悉諂媚之輩的伎倆,也能‘’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更能經受住‘忍人之不能忍’之考驗,完成曆史交付的重任,做一個‘存以甘棠,去而益詠’的人。
這是我們學習‘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之心得。有人把孔子的大道掐頭去尾,把‘小不忍’理解到‘決斷’,解釋成‘當機立斷’,和‘心靈雞湯’有得一比-這種‘權威解釋’,唯恐天下不亂,我們不能接受。
(學員供稿)
古文欣賞
《國語》(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曆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它主要來源於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述,
《邵公諫厲王弭謗》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 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譯文】
周厲王(周天子,名胡)殘暴,住在國都內的人公開指責厲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報告說:“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周代諸侯國)的巫者,讓他監視批評曆王的人。把謗者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裏沒有誰敢再說話,在路上相遇,隻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厲王高興了,告訴邵公說:“我能製止謗言了,(大家)就不敢說話了。”邵公說:“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製言論),超過在河道上築堤堵塞水流。河道不暢通而堤壩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暢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發泄(即讓百姓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處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古代以盲人為樂官)獻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獻書,少師(樂官的一種)獻箴言(一種用於規誡的韻文),盲者朗誦詩歌,讓盲人(矇:特指睜眼瞎)背誦規誡的典籍,各種手藝人進行規勸,平民百姓通過官吏將自己的意見傳達到朝廷上,近臣盡心規勸,父母兄弟等彌補過失,糾察是非,樂官用樂曲,史官用典籍教導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勸導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五十為艾),然後君王對以上各種意見考慮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違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物因而出產;如同土地有寬廣而平的地、低而潮濕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樣,衣食的資源就因而生長。口用來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因而體現。實行百姓認為好的,防止百姓認為壞的,這大概才是用來增多財物衣食的辦法吧。百姓在心裏考慮,用口發表考慮好的意見,考慮成熟才發表言論,怎麽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幫助你的人能有幾個?”
厲王不聽,於是國都裏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當時的邊遠之地)去了。
讀《孟嚐君傳》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篇駁論文,也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篇駁論文。作者在此文別出新見,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通過對“士”的標準的鑒別,駁斥了“孟嚐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嚐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
全文轉折有力,嚴勁緊束,體現了筆力之絕。全篇隻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卻有四五處轉折,而且議論脫俗,結構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作品原文
讀《孟嚐君傳》1
世皆稱2孟嚐君3能得士4,士以故歸5之,而卒6賴7其8力,以脫於虎豹之秦9。嗟乎!孟嚐君特10雞鳴狗盜11之雄12耳13,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14齊之強,得一士焉,宜15可以南麵16而製17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18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孟嚐君傳》:指司馬遷創作的作品《史記·孟嚐君列傳》。
2. 稱:稱頌,讚揚。
3. 孟嚐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於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4.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識或有技藝的人。
5. 歸:投奔,投靠。
6. 卒(zú),終於,最終。
7. 賴:依仗,依靠。
8. 其:指門下士。
9.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樣殘暴的秦國。
10. 特:隻,僅,不過。
11. 雞鳴狗盜:孟嚐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裏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嚐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穀關時,正值半夜,關門緊閉,按規定要雞鳴以後才能開關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於是他的食客中會學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果群雞相應,終於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後成為孟嚐君能得士的美談。
12. 雄:長、首領。
13. 耳:罷了。
14. 擅(shàn):擁有。
15. 宜:應該。
16. 南麵:指居於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麵向南,故雲。
製:製服。
白話譯文
世人都稱讚孟嚐君善於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於借助他們的力量,從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走。哎呀!孟嚐君隻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裏稱得上善於得到人才呢?不是這樣的話,他完全可以憑借齊國的強大力量,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麵稱王而製服秦國,還用得著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裏去的原因呀。[3]
五四運動一把火燒出了兩個人曹汝霖和梅思平
曆史真正耐看的不是意義,而是真實的記錄。
曾經風光的梅思平,蓋棺論定愛國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在巴黎和約中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利益轉讓給日本,而不是歸還勝利國中國,中國政府外交政策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和曹汝霖沒有直接關係。
五四運動爆發後,學生罷課遊行,聲勢浩大。剛開始,這種遊行還比較理性和溫和,後來,越來越火爆,開始打砸外貨,擾亂秩序,遊行隊伍衝進曹汝霖私人住處,沒找到人就點火燒房。。。這一把火,燒出了一個威風凜凜的愛國青年——梅思平。他從此聲名遠播,因為,他是當時的學生領袖,燒趙家樓的第一把火,就是他放的。他被媒體廣泛報道,成為愛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這個在五四運動中風光無限的年輕人,後來進入大學擔任教授,一直受人尊敬。
然而,抗戰期間,他卻秘密潛入日占區,投靠日本人,隨後一路高升,最後做到了汪偽政權的中央組織部長。抗戰勝利後,1946年9月14日,因叛國罪,50歲的梅思平被國民政府槍決。
知恥如勇的曹汝霖。-曆史要還其清白
曹汝霖早年留學日本,從清朝末年開始,擔任外交次長,主要負責對日關係,後來他又擔任過袁世凱的外交總長,奉命跟日本進行過借款談判。時任交通總長,也未任巴黎和約代表。中國政府外交政策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因為曹汝霖的‘知日’背景,在學生眼中,這個中國人肯定不是好東西,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用愛國之火,來打擊賣國賊的歪風邪氣,製造了當年震驚中外的‘火燒曹家樓事件’。
民國政府迫於輿論壓力,讓他辭職,曹汝霖從此聲名掃地。
火燒趙家樓後,麵對眾人非議,他對自己的十幾年外交生涯,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他知道,自己身居其位,與其自我爭辯,不如篤行慎為,浴火重生。 五四以後,曹汝霖退出政界,完全打消了政治上東山再起的心思,下海行商,一方麵經營銀行,另一方麵積極做慈善。
二十年代末年,曹汝霖花了大量錢財和精力,辦了一所醫院。窮人就醫,繳費頗多優惠,甚至完全免費。醫院不賺錢,每年都需要曹家經營的銀行花錢補貼,才能保證不關門。這種狀況持續了十多年,直至抗戰爆發。
日本人占領華北後,曾想強占這家醫院。被曹汝霖力拒保住了醫院。當時,日本人大力籠絡名人政客,扶持和培養漢奸。 然而他拒絕了。利誘不成的日本人,也曾一度惱羞成怒,開始威脅。曹汝霖沒有屈服,保持了‘知恥如勇’,痛改前非的士大夫的民族氣節。 每年冬天,曹家都向拉洋車的車夫施舍100套棉衣。
曹汝霖在晚年,對火燒趙家樓進行了全麵的自我總結:“此事距今四十餘年,回想起來,於己於人,亦有好處。雖然於不明不白之中,犧牲了我們三人,卻喚起了多數人的愛國心,總算得到代價。”
1966年8月4日,曹汝霖逝世於美國底特律,終年89歲。曆史要還其清白。
中國詩詞欣賞
有雲:遊過黃山不看山,讀過李白不填七。
詩仙之七絕七律極品(四首)
筆刻風景: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評:詩仙把飛流直下的瀑布雄偉奇麗之態寫絕了-唐朝有不識趣詩人徐凝和李白瀑布詩,被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奚落一番並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隻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
歌詠山月: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評:李白年輕時詩意隨幾而發,天才溢流。《唐詩箋注》雲:‘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情深如海:李白乘舟欲遠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評:在造次顛沛的旅行途中,‘忽聞岸上踏歌聲’。。。想到此情此景,直教人熱淚盈眶!詩仙隻用了二十八個字,語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無窮。流傳最廣也理所當然的了。
七律極品:鳳凰台上鳳凰遊,凰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評:李白很少寫律詩,然《登金陵鳳凰台》膾炙人口,被尊為七律之極品。
鳳凰台在舊金陵城西南;千古興亡,彈指一揮間;李白填詩,情隨景生,盡顯詩仙瀟灑氣質,意境超脫,間論古今興衰,回味無窮,當得起‘古今題詠,唯謫仙為絕唱’。有人說崔顥的黃鶴樓可以和鳳凰台有得一比-黃鶴樓的格律氣勢和意境也是後無來者。。。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學問了。 (來搞選登)17-09-10 第四期全文刊載完畢,謝謝共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