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們兒,喜歡過八月節嗎?”“喜歡呀!”“幹嘛喜歡呢?”“能吃月餅,買兔兒爺呀!”老北京一到八月節就能聽到的大人逗小孩子時的對話。
對於小孩子來說,每年隻有到八月節,餑餑鋪(即糕點店)才賣月餅,人們也才能吃到月餅;才能買到兔兒爺,擺在桌子上看著玩。熱鬧的八月節,是小孩子最期盼的節日之一,也是老北京最鮮明的記憶。
八月節,是老北京人對中秋節的俗稱,也有叫團圓節、月餅節的。這一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據史料記載:此節源於先秦時期帝王因“天事”而祭月。唐代時民間興起八月十五拜月、賞月。宋代以後形成固定的節日。
過去一進農曆八月,細心的人們就會發現餑餑鋪門外滴水簷下懸掛著的綴有紅布條的長方形紅色水牌兒(相當於茶館、酒館的幌子)上的字變了。平時,牌兒上寫的分別是:“各式糕點”、“細餡糕點”、“大八件”、“小八件”等。這時,牌兒上分別寫著:“京式月餅”、“廣(廣東)式月餅”、“蘇(江蘇)式月餅”、“滇(雲南)式月餅”、“提漿月餅”、“翻毛月餅”、“酥皮月餅”、“自來紅”、“自來白”等等。這就是告訴人們,今年八月節這家餑餑鋪都經營什麽風味的月餅。
一到八月初十,您看吧,街上就熱鬧起來了。月餅攤、水果攤,賣“月光馬兒”的攤、賣兔兒爺的攤、賣帶枝的毛豆的攤、賣雞冠花等花卉的攤,一個挨著一個。就連餑餑鋪也在自家門麵的前邊擺起了攤子,人們紛紛選購。頂窮的人家也會買兩塊自來紅或者自來白,在節日的當天晚上切成幾小牙兒,全家分而食之,過八月節嘛!也有買酥皮點心應節的,即使大人不吃也要給孩子吃。
“月光馬兒”也叫“兔兒爺碼”、“月宮碼”。這是一種木刻水彩印製的畫兒,在香蠟鋪和南紙店也都買得著。長者可達七八尺,短者也二三尺。畫麵的上半部有太陰星君(即月神)像和傳說中的廣寒宮,下半部是玉兔如人立著持杵搗藥圖。祭月時,將此畫粘貼於用高粱稈做的架子上,放置祭桌的後邊。桌子上的供品有兔兒爺、月餅、西瓜、蓮藕、蘋果、葡萄、帶枝的毛豆、雞冠花等,有的人家的供品中還有香瓜、沙果、香果(北京地區俗稱“虎拉車”)、香檳子、柿子等。祭月完畢,“月光馬兒”即可連同“千張兒“、“金銀錠”一起焚之,到來年再“請”——不能說“買”,要說“請”。可是,不買“請”不來。
兔兒爺,人形兔麵,用泥製成塗彩,最大者達一米左右,最小者二三寸。一律是廣瓣嘴,支棱著兩隻耳朵,麵頰如粉,身披“戰袍”,“頂盔貫甲”,背插一杆靠背旗。有句歇後語“兔兒爺的旗子——單挑”,另一說為“兔兒爺的靠背——單挑”,“靠背”即指戲曲中武將背後的旗子,叫靠背旗,現有的兔兒爺背後有好幾杆旗子,不對。這裏“挑”讀三聲,“單挑”意指單打獨鬥。
有的兔兒爺“騎”虎,有的“騎”獅子,有的“騎”象,還有的“抱”著執杵搗藥之小免。雖然是泥做的,倒也能顯出一副威風凜凜的神態。兔兒爺在祭月完畢後成為擺件或小孩子的玩具。保存好了,用不著年年買。
舊時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因而,拜月是由家中主婦唱主角。待婦女拜完之後,男人和晚輩才能拜。之後,就可以邊賞月邊開宴了。富有人家的宴席上,雞、鴨、魚、肉、蟹、蓮藕等是必不可少的。飲的是葡萄美酒、桂花仕釀。中等人家次之。下等人家再次之。即便是在365天中有300天揭不開鍋的人家兒,在過年、正月十五、五月節、八月節的時候,也得打打牙祭,北京話叫“開開葷”,好讓孩子們體會體會什麽是過年過節。文人雅士在中秋宴後賞月時還要乘興吟詩唱和,到月至中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