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羋月傳》看古代婚禮

來源: 凡凡 2015-12-20 20:12: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796 bytes)

  古裝劇《羋月傳》一上演,便在銀屏刮起一場新的罡風,網絡開播更是流量爆表。該劇除了情節跌宕,場景恢弘,還演繹了許多古代禮儀,劇中羋姝長大8分鍾的大婚情節,更是讓觀眾大開眼界,並成為熱議話題。透過這場盛大的婚禮,現代人可初略了解古代的婚俗和婚禮細節。

  古代完整婚禮有六個步驟

  我國是禮儀之邦,古代有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等五禮,婚禮是嘉禮的重要內容。我們今天對羋月所處的先秦婚俗的了解,基本來自於《儀禮.士昏禮》。其記載的完整婚姻禮節主要包括六個步驟: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後世稱之為“六禮”。前五個儀節都比較簡單,主要是男方通過媒人向女方提親,女方同意後按禮節走程序,做各種準備工作,議定婚期。不過送禮有個有趣的習俗,男方納采時送給女方的禮物是“雁”。因為古人十分欣賞大雁隨時而南、不失其節的習性,喻意男女雙方結為夫妻後夫唱婦隨,比翼雙飛。

  古人認為婚姻是萬世之始,婚禮是禮之本。所以把婚禮當作頭等大事。在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要行冠禮,隻有行過冠禮,方可取親。而女子十五歲時行笈禮,表示可以談婚論嫁了。男女大婚後即締結了婚姻,為何是“婚姻”二字,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有解釋:“婚者謂昏時行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簡樸的婚禮,繁瑣的禮儀

  其實,古人舉行婚禮並沒有影視劇演繹的那樣講排場,更談不上奢華。因為人們認為,“嫁女之家,三日不糗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意為把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嫁了出去,父母自然難掩思念之情。而兒子娶媳,新媳婦就要取代婆婆的地位,婆婆難免有失落之情。所以舉行婚禮,可謂喜中有憂。因而古人操辦婚禮並不喧囂,也不會進行宴請。但選擇讚禮者,即主持婚禮的主賓,男方一家會非常慎重,一般會預先選出二、三名德高望重,懂禮儀的長輩作為候選人,最後定下一人並提前三天發出邀請,征得同意。

  《羋月傳》中羋姝大婚情節體現的主要是正婚禮,即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後所舉行的正式儀式。一般來說,新房設在新郎的寢室,讚禮者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饌席,主要有沃盥、同牢、合巹、餕餘和設袵等幾項流程。沃盥指新人入席前的潔手潔麵。另外,新婚第一餐的飯菜很簡單,主持婚禮的讚禮者將黍移到新郎、新娘席前,再把豚俎上的肺和脊象征性夾一點給新人。夫婦先吃黍再喝湯,然後用手指蘸醬吃。古人進食有些像現在的自助餐,每人自取一份。婚禮時新人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進食一隻小豬,喻意今後就在一口鍋裏吃飯,是一家人了。

  古人飯後要"酳",就是用酒漱口,這既是為了清潔口腔,同時也有安食的作用。合巹是指破瓠(瓜)為二,合之則成一器。剖分為二,分別盛酒,象征夫婦由婚禮將兩人合二為一,同甘共苦。"合巹而飲"之後,食禮也就禮畢了。

  劇中沒有宴請場麵,新郎穿著黑正裝,新娘的服飾也是在黑色基調下,飾以正紅,給人以神聖、莊嚴之感。一對新人在親朋戚友的注視下完成儀式,整個場麵安靜、肅穆,不像現代婚禮這般喧鬧、喜感,可見古人的確視婚姻為人生頭等大事。

  禮成之後要回門

  《羋月傳》裏體現的,基本上最簡化的周製婚禮,但就是這最簡化的古代婚禮,也給現代人上了生動的一課。筆者認為,《羋月傳》在傳播傳統文化,讓今人了解古代禮儀方麵開了先河。

  在古代,新人舉行婚禮之後,即入洞房。次日起床,須由新郎開房門。新郎要帶著新娘拜見公婆,向公婆敬茶,以示今後要侍奉、孝敬公婆。新婦拜見公婆後,男方要備轎請阿舅(妻子的哥哥),阿舅受茶點三道後,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請阿舅坐首席,稱“會親酒”,宴後,用便轎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稱“回門”,隨轎送“望娘盤”一擔。嶽父母家舉辦回門酒,宴請“生頭女婿”。夫妻從娘家回來後,才開始正式的婚姻生活,整個婚禮才算真正完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