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華夏先祖在世界上最早馴化了狼
對狼圖騰之說的合理性是一個蠻有力的支持。
狼被馴化而成狗,是最先受人類豢養的動物,早於羊、豬、貓、牛、馬、驢、雞、鴨、鵝、駝、鹿、兔、鴿等。
《參考消息》9月4日轉載了俄新社的電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彼得·薩沃萊寧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比較狗和狼的線粒體DNA,得出結論,“生活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狗擁有多樣性最高的DNA,其中包含了大量在歐洲和非洲犬身上不曾見過的偶然突變。因此,狼正是在這裏被最早馴化的,時間要追溯到1.6萬年前。”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分子生物學和進化》雜誌上。【1】
英國學者彼得·詹姆斯和尼克·索普著於1990年代的《世界古代發明》記述,“有證據表明,早在農事活動開始前大約兩千年,也就是公元前11000年(左右——韓製能添注),由於為篝火和狩獵者們丟棄的食物殘渣所吸引,狼逐漸得到馴化並開始轉變為狗。”【2】
新的研究把狗出現的時間推前了3,000年,並認為地點在中國。
農耕活動出現在一萬年前,更早,原始人靠的是單純的狩獵和采集。從狩獵和采集中發展出農耕和畜牧,同時,從舊石器中發展出新石器,劃分了人類文明的兩個大階段。馴養狼,發生在栽培麥子和水稻之前,稱得上是人類文明這一發展的先聲。
說明一下。線粒體是真核細胞內部的一種細胞器,專事生化能量供體分子ATP(三磷酸腺苷)的合成。ATP參與一係列細胞代謝過程,提供所需的化學能。線粒體內有關於其自身的基因組,有別於細胞核內的基因組。有性繁殖的生物,其細胞核內DNA承襲自父本和母本,而其線粒體DNA僅承襲自母本【3】。個體或種群間細胞核內DNA的差異,既產生於突變,又產生於重組。與此不同,線粒體DNA隻通過母係遺傳,不存在重組,故,個體或種群間線粒體DNA的差異,就隻產生於突變,是建立分子係統發生樹與分子鍾的好材料。分子係統發生樹揭示了不同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分子鍾則可用於估計進化事件的發生年代。【4】
若狼果真是華夏先祖最早馴化的,我以為,是有利於薑戎的狼圖騰之說的。《狼圖騰》雖屬虛構類作品,可薑戎顯然是把狼圖騰當做華夏民族原始崇拜的史實來看待的。
薑戎基於養小狼的親身經曆,又出於發掘、突出遊牧民族性格之強悍麵的邏輯需要,認為“在猛獸中狼是不可被馴教的,…… 崇拜草原狼的遊牧族是絕對不會去駕馭狼的。”【5】問題是,這當中,薑戎疏忽了,未想到,狗的存在恰恰是狼可以被馴教的明證。
不過,生物是複雜的。狗的祖先被馴化,並不意味著薑戎養過的草原狼也可馴化。生物和人類學家賈德·戴蒙的名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即有記述,野牛於公元前7000至6000年在印度河河穀地區被馴化,可,與印度的牛相比,“非洲水牛 …… 若不是性格乖戾,實在是可圈可點的家畜候選人——發育迅速,體重可達1噸,而且合群,群體中有階層分明的組織。但非洲水牛卻是非洲最危險的大型哺乳動物,(行為——韓製能添注)難以預測。隻有瘋子才會嚐試馴養非洲水牛。”又,“野馬有八個動物種(馬與它們的親戚),由於遺傳上非常接近,所以彼此可以交配,生出健康的子代。但是它們的性子卻有天壤之別,有的溫順,有的極其凶惡。其中兩種,馬和北非驢已成為家畜。亞洲驢是北非驢的近親,又稱為中亞野驢。…… 根據蘇美人和後人的記載,中亞野驢是人類獵殺、捕捉的對象,並且,他們將中亞野驢跟驢或馬雜交。古人描述過一種似馬的動物,可騎乘,也可拉車,大概就是指這種野驢。然而,所有對它們的描述,從古羅馬人的到現代動物園管理人的,無不抱怨這種動物性情暴躁,常野性大發,胡亂咬人。因此,中亞野驢雖然在其它方麵近似驢的祖先,卻從來沒有馴化過。”【6】
研究科學,有猜想,研究曆史,也有猜想,薑戎的狼圖騰之說即一個曆史猜想。不同處在於,科學研究可反複進行,曆史卻幾乎無法再來一遍,因此,過去的事情若沒留下明確的記錄、證據之類,則曆史猜想也就很難得到證實。狼圖騰之說恐怕隻能是猜想了。
猜想亦有認識上的價值。譬如,數學有時就把猜想看做定理用在證明當中。
聯係上引之《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記述,可見,關於華夏先祖馴化了狼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對狼圖騰之說的合理性是一個蠻有力的支持。即,印度先祖馴化了野牛,至今印度人仍視牛為神聖,同樣的邏輯,華夏先祖馴化了狼,若還崇拜狼,不也頗合情理嗎?
注釋:
【1】俄新社莫斯科9月2日電,《科學家確定了家犬最早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中譯文載《參考消息》2009年9月4日6版。
【2】Ancient Inventions,Peter James & Nick Thorpe 1994,顏可維譯中文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65頁。
【3】精子進入卵子後,前者的線粒體即凋亡了,隻有後者的線粒體得生存下去而獲複製。可參閱繆勒著《發育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 W. A. Müller 1995),黃秀英等譯中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13頁。
【4】關於分子係統發生樹與分子鍾,可參閱楊金水編著《基因組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292至295頁。
【5】詳見《狼圖騰》第370頁,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詳見該書第108至109、185至186頁,Guns, Germs, And Steel,Jared Diamond 1997,王道還和廖月娟譯中文本,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