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從小讀太史公的書,看到說到夏朝時,常看到被稱之為夏後氏,一直迷惑不解。一度以為夏後氏中的後,是“皇天後土”中的後,是和王並列的某種稱呼。然而讀了十幾年的書,一直沒有看到過正解。一度還看到有個說法說某小學課本裏寫著夏後氏是指夏禹的意思。
前幾天我讀某才女的文章時,又突然想起這個陳年老問題的然後開始GOOGLE,搜到百度夏朝貼吧,也搜到了百度知道,維基大典,互動百科,在線詞典等等,看完各類答案和資料,終於忍俊不禁,發覺答案千奇百怪似是而非。最終還是決定自力更生自行尋找答案。本來幾天無解,誰知瞬間靈感爆發,剛在浴室中發呆時突然把問題想了出來:
答案是:夏後氏,隻是氏族的名字,他們本姓姒。夏後是氏族名的全稱,夏後兩個字不可分割。
原因是這樣的:
小時候,我看柏楊的書,說大禹叫姒文命,一直沒明白他怎麽姓姒。不是姓夏麽?
但昨日,我在GOOGLE資料的時候,搜到一篇論文,名叫:
《說夏後氏同姓姑蔑的南遷》,刊於2002年出版的《姑蔑曆史文化論文集》,作者是沈長雲。
聯想姒文命和姑蔑,才想到夏後氏的其實隻是姓氏,其實他們本姓姒的。夏後的後,是他們氏族名中的一部分,單獨提出來則失去了本來的含義。
古人之所以有姓氏,是因為母係社會時代古人都是隨母姓,然後某些有地位的男子占了一個山頭獨立生活,就可以稱為某姓某某氏了。氏是姓的分支和附屬。關於姓氏的問題,黎東方在《細說秦漢》裏麵交待秦的起源時也順帶提到過。這裏就不詳述了。
所以呢,夏朝其實全稱叫夏後朝,他們是姒姓部落中的一支,夏後氏建立的。後代史家例如太史公一開始還稱之為夏後氏,後來的人估計覺得拗口,就簡稱夏朝了,再後來的人,大多就不明究竟了。
有幾個例證就是:
第一,神話時代,夏朝乃至商朝的很多部落都是兩個字的氏族名,例如伏羲氏,神農氏,防風氏,有扈氏,有窮國。所以這個夏後氏應當本來是和他們同類的氏族名。
第二,秦末陳勝,吳廣建立的政權,叫張楚;漢朝時割據福建的部族叫閩越;元末徐壽輝建立的政權,叫天完(壓住大元的意思);他們萬一統一天下建立個幾百年的朝代了了,估計後世的史家仍然會把他們簡稱為,楚朝,越朝,完朝。可惜曆史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去證明。
第三個則是反例,比如諸葛亮,他其實是秦末義軍首領葛嬰的後代,本姓葛(本說法來自《武侯春秋》)。葛嬰被殺後後代流落到山東諸城,就自稱諸葛某某。再後來,就真的以為自己自打石頭縫裏蹦出來就姓諸葛了。這個是名字由短變長的例子。
所以呢,其實夏朝本來不叫夏朝,叫夏後朝,夏後氏的後,既不是王後的後,也不是先後的後,而是本來就是夏後氏這個氏族名字中的一部分。
所以說起來,其實我國的第一個一直文字有記載的但是沒有找到確鑿證據的朝代正確的名字應該叫夏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