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係司馬遷筆下的猛將 擁有著衛霍都不曾享有的單獨列傳的榮耀 但實則是個100%的水貨 和詩文中描寫的震懾胡人的形象比起來 曆史的真實則完全是匈奴人眼中的香餑餑
漢代有規定,將領們在野戰中斬虜敵軍兩千人以上而已方損失不過當便可封侯,李廣不封候不是武帝小氣故意不給他,也不是有人故意隱瞞他的軍功不報,實在是他的戰績不夠封候的資格。
李廣在七國之亂時是立過戰功的(不過這是內戰,而且也不知他的戰功究竟有多大,史書隻說他從太尉周亞夫,取旗,顯功名),可惜他不懂政治,在中央政府對封國最敏感的時期私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這個不能怪漢景帝小氣,隻怪李廣沒有政治頭腦。
馬邑之謀之前李廣打的那些仗就不說了,那時漢匈沒有全麵開打,李廣碰到的估計都是匈奴人的小規模騷擾,這時沒有戰功是很正常的。因為戰役不上檔次,就算殺光了來犯的敵人,也夠不上封候的資格。
李廣真正獨擋一麵的第一場大仗是雁門之役,他作為一路統帥,帶了一萬精騎去。不過說起來就很慘了,一場大敗不說,連他自己都被人俘虜了,最後靠著一點小聰明,才僥幸逃出升天,這件事本應該是李廣的一個恥辱,但不知為何後人竟將之當成了李廣機智勇敢的象征,司馬遷的筆果然了不起,“暫騰而上胡兒馬”說得多生動啊!好像他親眼看見了一樣。
此役後,李廣因亡失過多罪被判死刑,後贖為庶人(這裏先存疑,史記明明說他家無餘財的)。
第一次獨自帶兵打大仗就輸了個精光,總有點說不過去。一個勉強的理由是因為匈奴人太重視他了,主力全用來對付他了,這個理由不錯,以少敵多,輸光了也是正常,但是在自我安慰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檢討檢討自己為何準備不足,以致被人逮了個正著。
幾年後,李廣重被啟用,隨大將軍出定襄,這一役就有點奇怪了,史記上說:“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而廣軍無功。”為什麽別的將領都可以‘以功為侯’,而李廣偏偏不行,原來他迷路了,根本沒有找到敵人的主力,而敵人將重點放在了衛青身上,所以他也沒有陷入重圍,最終無功無過。
之後的大戰便是霍去病征河西時,李廣與張騫負責在左路策應之戰了,這種仗其實根本不必打起來,隻要將左賢王的部隊牽製住就行了,可是李廣怎麽做的呢,他與張騫兩人本來是一起的,不知道為什麽非要異道而行(我不敢胡亂猜測,不過李廣心胸不開闊是事實,張騫資格沒他老,威望沒他高,而且從來沒帶過兵,打過仗,隻不過在定襄之役因為識水草給軍隊當了回向導就封了候,他心裏能服氣嗎?他連身為大將軍的衛青都不服氣,別說張騫了)
隨後李廣隻帶四千人就一路往前狂飆急進,而前麵左賢王的四萬大軍張開大網正以逸待勞的等他自行撞上來。千萬不要說這又是運氣不好,這擺明了就是他中了敵人的埋伏。事已至此,隻能硬挺,他派他的兒子進陣中衝殺一陣,然後鼓舞已方的士氣,這不過是小聰明罷了,也可以說是經驗所致,絕對談不上什麽大智慧。
等到張騫急衝衝的趕到將他救出來時,李廣已經全軍盡沒了,最後依漢法判張騫留遲侯期,當死贖為庶人,而李廣因為殺敵與自損大體相當,無功無罪。
最後便是那場著名的漠北大戰了,司馬遷不停的為李廣叫屈,一再暗示衛青偏心眼。但是首先李廣是一名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要服從,這個規矩都不懂,真不知道怎麽當兵的。他當時一腦門心思想的就是如何上陣去大殺一場,圖個痛快,先死單於,完全不去考慮整個戰局的策劃,布置。如果他隻是一個馬前卒,這麽想還沒什麽,可是他是一名領兵的將軍啊,如此好勇鬥狠,簡直是拿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
衛青給他下令,他居然不從,也就衛青脾氣好,還讓長史把文書送到他的營帳去,若是遇到霍去病,說不定立刻就把他砍了,換一個肯聽令的去東路。
他最後被逼無奈,還是心不甘情不願,憋了一肚子的氣上道了,最後悲劇的繼續迷路 各種2b
綜上所述 某李將軍除了抱著周亞夫的大腿得過點戰功外基本屬於一無是處的將領 若非碰上史上脾氣最好的一流將衛青 早被就地正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