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愛情有什麽模式。從這個認知出發,我也不認為愛情必須在某些人群之間才可能實現。愛情可以在任何兩種人之間產生。愛情並非隻能在兩個所謂“正直”的人之間才會發生。愛情就是愛情,無所謂參與其中的人擔任什麽樣的社會腳色、具有何種社會地位。讀了一篇關於電視劇《蝸居》的評論,說該劇居然歌頌一個貪官和一個二奶的愛情。言下之意,似乎貪官和二奶之間不能有愛情,即便有也不能去描寫,因為一去描寫就等同於歌頌了貪官和二奶、貶低了愛情。依此邏輯,藝術作品中的愛情勢必被局限在某些道德規定範圍內,愛情成了被道德左右的東西。依此推斷,愛情成了道德的依附,符合某種道德的愛情才是愛情,不符合的就不是愛情了。你看,原本對於愛情的追尋,不知不覺之間轉變成了對於道德的追求。這肯定背離了尋求愛情的初衷。那麽,怎樣才能不背離追尋純粹愛情的原則?
純粹愛情沒有既定規則。既定規則將愛情限定在一個已知範圍內,將愛情認定為被人類創造、受人類擺布的存在者。愛情恰恰不是存在者,愛情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存在。更準確地說,愛情是存在的情感顯現。那麽,既然愛情摸不著、看不見,我又如何肯定愛情存在呢?回答是愛情的現象。是現象顯現了愛情,證明了愛情的存在。什麽現象?
這些現象就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千古不竭的愛情故事和事跡,還有各種文藝作品中的愛情悲喜劇。它們指向一個事實:愛情真實地存在。但是愛情為什麽恒久彌新、永不乏味呢?因為愛情的本質就是要不斷去愛、去投入。在這個不斷去愛、去投入的進程裏,愛情一點點地顯露真相,但永不枯竭其真相。我們永遠不能窮盡愛情的顯現,永不能知道愛情真相的全部,永遠在探索真愛的過程中。
現代社會的多數人因其所受傳統教育的結果,難免戴上一付有色眼鏡來看愛情。有色眼鏡之下,愛情已不是愛情,而是帶了“色”的、貼著愛情標簽的什麽東西。“色”成了被探索的目標,愛情反而被遮蔽了起來。所以人們談論愛情時,我知道他們其實不在談愛,而是在談愛以外的什麽。當他們在追求所謂愛情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追求愛情以外的東西,比如金錢、色欲、物質生活條件、地位或者其他非愛情的項目。當他們信誓旦旦在追求愛情的時候,他們真正在做的卻跟愛情沒有什麽相幹。他們這樣做,可能得到什麽,但一定得不到愛情。
有些人說:愛情能當飯吃嗎?意思就是說:愛情,得不得到都無關緊要。對於這些人,我無語。可是,對於既想得到真愛,有不知道愛在何方、如何去追求的人,我有話要說。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要混淆了愛情與非愛情的環節。如果你把獲得一所房子和衣食無憂的一輩子與獲得愛情混合在一切追求,到頭來你收獲的一定不是愛情。追求愛情,那就必須追求純粹的愛情。尋找種種借口,否認純粹愛情的意義,那你還不如說一句“愛情能當飯吃嗎?”,然後義無反顧地追求愛情之外的那些東西。千萬不要掛狗頭,卻賣羊肉。這樣騙自己同時騙別人,結果隻能是遠離本真的人生。
如果你問我:你怎麽知道有純粹的愛情?愛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如何能純粹?我是這樣看的:因為追求的是愛情,追求者要做的就是讓這個追求盡可能地符合愛情的真相。人不純粹,並不等於愛情不純粹,也正因為人不純粹,才能去探尋純粹。追求純粹的愛,才有可能盡量靠近真愛;純粹的愛,可以讓不純粹的人慢慢地趨向純粹。愛情的力量在於改造人,而不是讓人來改造。那些試圖改造愛情的,其實是在糟蹋愛情。
探索真愛是為了去接近真愛。接近真愛的前提就是讓真愛顯露出來。顯露真愛的前提就是撥開與真愛無關的價值判斷、道德判斷和一切既成的獨斷。隻有這樣,目光才可能聚焦愛情本身,才可能認清真愛。